民生往事:全民穿军用服装时代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查看:
整个60年代,大体是军用服装在领导时尚的潮流,当年一度流行的顺口溜中,有一句为“狂不狂,看米黄”,指的也是军装。
军帽、“国防绿”上衣或一身“国防绿”、“片鞋儿”,背“军挎”(一种军用书包),把车座拔到顶的 “二六燕把”链套转铃八成新的自行车,手挂钢丝锁,这副打扮,今天叫“酷”、“潮”,用那个年代的词来形容,叫“份”或“狂”。
现在的影视作品,涉及那个年代的孩子时,人人一身军装。其实“文革”前期,孩子的穿戴并非独以军上衣能领风骚。院子里的半大孩子结伙骑车出行时,部队大院是一身绿,地方大院是一身蓝。倘是两类院子相邻或相对,这种对比尤其分明。孰优孰劣,没有公认的判断。后来,从军成为时髦的就业方式,不独军队子弟,地方大院孩子参军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军装这才跟着走红,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学生装”。
当“文化大革命”战鼓擂响的时候,人们认为解放军战士是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的,解放军服饰形象成了最革命、最纯洁、最可信任的象征,可以想到当年军服的感染力是惊人的。
先是军人子弟翻出父辈的军服,一身绿军装加褐色皮腰带,显得格外神气。在他们的倡导下,全国各大专院校乃至所有的中等学校陆续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小学也不甘示弱,纷纷成立了“红小兵”组织,工人、农民开始成立“赤卫队”,一时“全民皆兵”。
这种人人穿军装的时代,随着“四人帮”垮台及改革开放的到来才逐渐淡化。
1964年5月2日,《天津晚报》发表了署名“董春燕”的群众来信《我烫“新式”发型为何被人议论》,信中写道:
我是一个青年女工,平时喜欢打扮打扮,烫个“新式”发型,或做一件时装,可是有些人背后对我冷言冷语,说什么怪模怪样,看着不顺眼,等等。我认为发型的多样性,是人民生活提高的具体表现。我想,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总不能都梳辫子或剪短发吧。
同日的《天津晚报》发表了另一篇天津钢厂共青团干部马金安的来信《我们要什么样的美?》,他说:
“我们厂有的青年,留着油光光的‘燕尾式’大背头,也有的青年人留着小黑胡,穿着打扮怪模怪样的。上述情况虽然是少数的,但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稍微时髦的发型就被指责为“封资修”、“腐朽”生活方式的表现,走在大街上,会被红卫兵强行剃头剪发,稍有不服,就会被剃成“阴阳头”游街示众。
女“红卫兵”的“红卫兵头”,一般是将辫子剪短至颈部,用织毛巾的竹针在头顶把头发从中间向两边分开,划线分出刘海,再用尺子划一道整整齐齐的横线,剪刀沿横线剪过,刘海便齐刷刷挂在脑门儿。接下来将一分为二的头发,一遍遍分别梳至头顶,最后用橡皮筋将头发紧紧箍成两把坚挺的刷子,再把两根“刷子”辫底部剪齐。
这种“刷子”发型的流行,源于毛泽东在天安[5.00 0.00%]门城楼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给他佩戴“红卫兵”袖章的北师大女附中的宋彬彬。毛泽东对她说,不要文质彬彬嘛,要武嘛。她随即改名为宋要武。她的“刷子”发型被称为“红卫兵头”,也流行全国了。
链接:“文化大革命”初著名的“北京二中红卫兵”的大字报摘录
资产阶级的老爷们懂得,要想复辟,必须在生活上打开缺口,使资本主义大泛滥。而理发馆、裁缝铺、照相馆、旧书摊……当中一些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谓的技术权威们,为了博得这些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欢心,满足他们的奢望,就挖空心思,为他们服务,给他们大开方便之门。你们是金钱挂帅,金钱第一,你们对人民是有罪的!
首先,我们对你们——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理发馆、裁缝铺、照相馆、旧书摊……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所谓的技术权威们提出最最强烈的抗议!
为了资本主义复辟,你们理出了大量的港式头。什么“飞机头”、“无缝青年式”、“螺旋宝塔式”、“青年波浪式”等等稀奇古怪的发型,还喷上香水,抹上油,使那些流氓们摇头晃脑,得意忘形。
为了资本主义复辟,你们做出了大量的港式衣裙。什么“牛仔裤”、“牛仔衫”以及各式各样花花绿绿令人作呕的港式衣裙,使那些流氓们飘飘然,神气十足。
你们从心灵深处不喜欢广大的工农兵那种淳朴憨厚自然的美。你们服务的对象是那些油头粉面、衣着华丽的老爷太太们,你们的灵魂深处是肮脏的,反动的。你们口头上也说为工农兵服务,你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现在是你们彻底改造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