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 人民生活节节走高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统计局 作者:统计局 查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的琐细方面不难看出什邡市民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标准,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据调查,2007年,我市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35.4%,已处于富裕阶段。
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收入构成变化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明显增加。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越万元大关,达到11839元,比1951年的 70元增长168.13倍;比1978年的 387元增长29.59倍;比1999年的7765元增长52.47%(注:我市从1999年正式开展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调查)。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大幅增长,收入格局呈现多元化。
(一)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713元,比1999年的4958元,增长95.91%。其原因一方面是建国以来城镇居民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与脱困目标逐步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强力支撑着企业在岗职工工资的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二)非公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迅速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城镇居民家庭中个体劳动者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日益好转,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增长明显。据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533元。经营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9年的0.7%上升到2008年的4.50%,增加3.8个百分点。
(三)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随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投资渠道拓宽,理财意识增强,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居民把更多的钱用来购买股票和基金,收益增加。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78元。
(四)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60年来我市为减少物价上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的影响,及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失业金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标准,使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965元(此指标2003年报表新增),比2003年的1710元增长73.39%。表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各级党政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各项政策,切实关心民生,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收效明显,使低收入家庭得到了实惠, 也能分享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城镇居民生活随着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内涵有了质的飞跃。过去“吃饱穿暖”己成为历史,吃讲营养、穿讲品牌、住讲舒适、行讲便捷成为城镇的消费时尚。新中国成立60年的经济发展史,实际上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
(一)城镇居民消费“三大件”的变迁
1.改革开放前的三大件。从1949年到1978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初步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性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非常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全体中国人都过着整齐划一的“票证”生活。当时人们省吃俭用追求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三大件。
2.改革开放后前20年的三大件。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84年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在此之前可以称为消费数量的扩张阶段;此后则是消费质量的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居民向小康生活跃进的一个重要时期,“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成为新三大件。
3.步入21世纪初的三大件。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消费浪潮的兴起。而这一切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产生和不动产、金融和保险类投资成为时尚,城市投资者渐次浮出水面。“住房、汽车、保险”成为新的三大件。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随着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普遍看好,使我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热情不断高涨,消费亮点频闪。据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34元,比1991年的7117元,增长39.58%。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已从建国之初的生存型温饱消费逐步转向享受型的理性消费。建国60年来,人们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1、“吃”越来越注重营养、健康
改革开放,经济搞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商家在竞争中求发展,使物资供应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异常活跃。“国营”这个词儿渐渐失去了一家独尊的老大地位;“粮票”、“肉票”、“油票”、“蛋票”、“糖票”等各种票券也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人们对往事的回忆;集市贸易、连锁超市、各色便利店等遍布大街小巷;琳琅满目、品种各异的方便食品细化到居民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蔬菜、水果等不再因季节的变化而供求紧张;家家户户储备“冬储菜”的繁忙、喧闹景象渐渐远去了身影;冬天百姓的餐桌上只有萝卜、白菜、粉条的情形不再,而是在丰盛的菜肴之上越来越讲究食物的精细、营养、味美和方便,讲究“绿色”、“有机”、“无公害”,注重食品的低糖、低脂肪、高营养、具有食补保健作用和富含天然成份。人们由吃饱到追求吃好,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这小小餐桌上的巨大变化时刻述说着生活的美好改变。用百姓的话说“现在有钱,什么都能买到,什么都能吃到。”这其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产品极大丰富的那份满足溢于言表。现在“吃”已不再占据人们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平时天天都象过年,想吃什么吃什么,吃饱、吃好是最起码的要求,吃出特色、吃出潇洒、吃出品位是现代人更高的追求。人们在购物时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食品的配料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200元,比1999年的2846元增长47.58%。粮油类支出已不是主要的消费支出,饮食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吃饱,而更看重的是吃好。粮油类支出543元,占到食品支出的12.93%;其他食品类消费支出大大增加,尤其是以肉禽蛋水产为主的支出就高达1436元,比粮油类支出多893元。糖烟酒饮料的消费是447元,占食品支出10.64%;蔬菜消费支出389元,占食品支出的9.26%;干鲜瓜果支出326元,占食品支出的7.76%;糕点、奶及奶制品支出318元,占食品支出的7.57%。在外用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活跃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往的频繁,“三餐围着锅台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饮食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家人聚餐、朋友聚会在酒店吃饭已成为一种时尚。2008年人均在外饮食消费为591元,而在七、八十年代,除了职工食堂外,“下馆子”普通百姓很少敢想。
2、“穿”越来越异彩纷呈,品牌化、个性化突出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居民穿着消费的深刻变化: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品牌、时尚,“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品牌比比皆是,“T”字台上的风采隔日便成为街头时尚。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品牌加个性化成为新的风景线。虽然衣着消费占居民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但消费额在加大,由1999年的人均衣着消费930元到2008年人均衣着消费达到1458元,增长56.77%。
3、“住”越来越宽敞、舒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过去,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现如今,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老百姓的住房大了,心情也舒畅了。2008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7平方米,比2000年的20平方米增长85.00%。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享受到了过去“皇帝”都没有享受到现代物质生活。
4、“大件” 翻着“跟斗”奔小康,消费档次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也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迅速升级换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到80年代的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至90年代的空调、摩托车、淋浴热水器、电脑,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住房、小轿车、数码产品、存款,以及人人手里都拿着的功能越来越高级的手机,无不体现了居民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由“普及型”向“娱乐型”、“智能型”和“高科技型”的转变,现在人们普遍感到淘汰最快、贬值最快的就是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照相机、摄影机、MP4、电子词典等等,更新换代之快让人目不暇接,反应不及。这一切一切的变化,时刻向世人展示和传递着科技飞速发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巨大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