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三十年:民生记忆80年代(一)

辛亥革命网 2010-06-29 00:00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人民论坛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改革开放以前的政策,农民动不动就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 ,记忆三十年:民生记忆80年代(一),

 

    1984年4月,乡、镇、村办的企业,首先从长江三角洲蓬勃发展起来。这是江苏常熟的碧溪布厂。农民成了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工人。清晨,他们骑自行车来上班。

  人民网讯 改革开放以前的政策,农民动不动就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他们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

  1979年改革开放,数以亿计的庄稼人,如同解除了紧箍咒的孙大圣,离开或半离开黄土地,进了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进了城市,或当建筑工、装修工、保洁员,或做生意,或当厨师……其势如滚滚波涛,汹涌澎拜,不可阻挡。3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春笋般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世界瞩目的“中国制造”,连续的GDP高增长速度的奇迹,总之,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有他们的辛劳。农民工中某一个人也许是很平凡的,他们头发常常带着尘土,甚至衣衫褴褛,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实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转移。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这个大转移就是一次中国生产力的大解放。

  当然,这个大转移并非一切顺利,一帆风顺。在转移中农民挣了钱,使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而得到改善,同时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但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吃了很多苦头……现在好了。农民工的生存状况问题,已经或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工资拖欠问题受重视,子女在城市里上学比过去容易了。有些地方,过度的转移也使一些农村没有了壮劳力。

  这是个异常宏大的题目。本组照片虽然断断续续拍摄了20多年,也只能算是个肤浅的纵览式的纪录。将来有一天,中国真的成了发达国家,不要忘了大转移这段历史,不要忘了其中农民的牺牲和贡献。

  1984年4月。江苏沙洲县一家村办的制衣厂。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了当地乡镇企业工人。乡镇企业一般从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起步。就地转移是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理想的方式。

  1984年4月。一年轻农妇成了江苏常数乡镇企业碧溪布厂的熟练工人。乡镇企业发达了,就有能力反哺农业,形成良性循环。

  1987年7月30日。一位携子外出打工、北京转乘的农民在北京站候车大厅睡觉。越来越猛烈的农民转移大潮,使北京站不堪重负。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北京西客站。

  1988年4月。北京。京郊及周遍农村青年,成批骑带篓的自行车进城做生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