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与中国文明的创造性复兴(2)

辛亥革命网 2009-09-21 00: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爱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以来,与中国有关的事件中具有广泛而持久的世界史意义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二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成功。中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正在复兴的中国文明,显然不是要回到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明,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文明的精华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当代中国人民新的历史创造实践中,构建的一种新型文明。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这一新型文明正处在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已向世人展现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必须沿着已经开辟的正确道路,进行坚持不懈的奋斗。

  一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实现中国文明创造性复兴的信念和决心。一个没有更高追求的民族,一个永远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民族,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70年,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最重要的就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民族振兴和文明复兴那种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意志。这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创造性地实现中国文明复兴的重要保证。只有全国人民不断坚定这种雄心壮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才能汇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二是创造经济发展新奇迹,不断夯实中国文明复兴的物质基础。经济是基础,衡量文明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的拥有水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文明的兴衰往往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特别是与科技的重大突破及其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紧密相连。制约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大因素,仍然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始终扭住发展这个决定性环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中国这样经济规模的大国来说,要在目前基础上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其挑战将更加严峻。更重要的是,过去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大的功夫推动科学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世界分工体系的低端向高端的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的转变。当前要全面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真正把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力度,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驱动、创新驱动、协调驱动的基础之上,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中国文明复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文明复兴能否在当代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具体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上。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要看到,我们目前在实践中已见成效的发展模式远非完美无缺。特别是在成就面前,骄傲自满的情绪、守业守成的情绪、小富即安的情绪、不思进取的情绪,会在一些党员干部和社会群体中滋生。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要进一步总结改革经验,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使改革决策符合实际情况、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愿,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相协调。

  四是继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中国文明复兴打造坚实的政治基础。现代条件下衡量一种文明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就是社会成员直接感受和行使民主权利的程度。经过60年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独具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但也应看到,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尚不十分成熟和定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式民主”之路,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政治参与,使广大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相适应,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吸引力感染力。

  五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文明复兴创造充分的文化条件。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复兴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的繁荣,文明的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正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才使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上产生了持久的影响。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方面。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还比较小,与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不相称。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占据应有的地位。

  六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构筑中国文明复兴的社会基础。一个传统文明如果能与时俱进,在当代人类多元文明中独树一帜,必然要经受社会转型的重大挑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社会群体的分层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日益突出,如何妥善处理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对我们这个古老文明国家实现现代转型的严峻考验。正是着眼于此,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现在的关键是要立足实际,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难点热点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七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国文明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60年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的复兴大业绝不可能关起门来搞。中国文明复兴的创造性愈强,发展模式愈有特色,就愈要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也愈会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更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国家崛起的道路。特别是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如气候变化、消除贫困、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切实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应对这些挑战,这也将成为今天创造性地复兴中国文明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要适应现阶段国内国际联系更趋紧密的趋势,切实提高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能力,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中国文明在21世纪的更大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通过中国自身的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和共同进步作出新贡献。(作者单位:中宣部理论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