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济南那些寻常事儿

辛亥革命网 2014-06-27 00:00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张继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前后,文化革新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是纸上谈兵,平等自由、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开始蔚成风气。济南作为北方的通都大邑,又得自开商

  辛亥革命前后,文化革新也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是纸上谈兵,平等自由、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开始蔚成风气。济南作为北方的通都大邑,又得自开商埠之利,成为走向开放的前沿城市,文化新风的轰然而起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过年涌进广智院

  1904年济南开建博物馆,1910年全部建成,名为广智院。1911年1月30日,辛亥年正月初一,广智院正式对外开放,观众一时趋之若鹜。此后若干年,去广智院参观,竟成济南人一新式年俗。“广智者,言见之而广其智识也。”广智院的功能集科学普及、宗教礼仪和文化教育于一体,是我国最早开办的科教博物馆之一。广智院正面为陈列室,左为阅览室,右为研究所,后为布道堂。陈列室中有天文地理、历史、机器机械、各国贸易、世界人口等图表,还有汽车、火车、轮船模型以及各种动植物、矿石标本。最值得一提的,是摆放在陈列大厅中央的黄河和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缩微模型。据后来来此考察参观的黄炎培先生介绍:“黄河模型,长八尺,宽四尺,上罩玻璃筐。自发源至入海全身毕现,旁及支流、山脉、都会、铁道、房屋、舟楫一览了然。河面用玻璃片,地面用色染木屑,山林原野正一片青绿色,都会满著甚小之房屋模型。全部制成费银二百元。”由济南知名木匠聂同孟严格按比例制作的“泺口黄河铁桥模型,长约二丈,河面桥梁以木为之,上涂黑漆,河之下铺厚沙,缺其恰脚,露出塞门德土桩,每一柱下立桩数十。全桥上盖玻璃框,制成费银千元。”

  济南人有了星期天

  19世纪末,西方星期概念引入中国后,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公开抵制,认为星期日休息娱乐是一种精神和钱财的极大浪费。维新风气普及后,人们也开始慢慢了解了西方星期日公休的意义,认为这是一种良风美俗。一些新式学堂和社会团体开始试行这种作息制度。直到1911年6月清廷中央机构才全部实行星期日休息制度。

  但在此时,星期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大都市生活的一种新型时间概念。济南开埠以后,星期的概念逐渐为济南百姓普遍接受。1911年前后,济南的许多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均以一星期为一个时间周期安排对公众开放的日程。民国三年(1914)印行的《济南指南》在写到山东省图书馆时,介绍说:“平日为男客游览期,星期六为女客游览期。星期二不买票。”在介绍广智院时,也写道:“每逢星期三等日,延请华人之有名望者为会长,讲演科学及宗教。星期一为女界游览期,他日则任一般男界游览,不收票费。”当时,在南关上新街还有一家德国人开的德国博物馆,“院中除陈列物品外,凡关于各种科学之实验,无不具备。”这家博物馆规定:“每逢星期日,任人入览。其余时间则于下午三点至五点,为入览时间。”由此可见,100年前,星期作息制度已在济南深入人心。

  满城流行剪辫子

  武昌起义,清朝灭亡,辫子自然更成了“革命”对象。剪辫子一时成了去旧从新的标志。1911年11月13日,山东巡抚孙宝琦被迫宣布山东独立,出任山东都督,并把珍珠泉的抚院改成了都督府。济南各界群众深受鼓舞,民间剪辫子“一时风发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据当时报纸报道,省城济南“自十五(日)以后,剪发之风盛行,各学堂日必数十人。各洋货店之洋帽大为涨价。二十三日后,益见踊跃,联合会职员及各学堂监督、教员均露顶上团光,议局之门房、役夫等头上亦各焕然一新。”当时,男人们剪除发辫后,时兴戴洋礼帽,一时间竟引得济南城里的洋帽商店“大为涨价”,可见人们剪辫的热情之高涨。为了动员剪辫子,一些学生和军政人员还走上济南街头,高唱《剪辫子歌》:“我同胞,梳辫子,何时起?自从清军进中原,发辫起。叹二百六十年,做奴隶!你看那庙宇里一班神,自关帝、包公、岳王一班神,问谁人编发辫拖背后?况到今,全地球五大洲,有哪一国编发辫拖背后?愿同胞,急剪辫子去,勿再留!”

  “洋车”风行济南府

  100年前,人力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这种人力车在济南被称作“洋车”。当时的“洋车”分为两种,一种是铁轮车,一种是皮轮车。1911年以前,以木轮箍以铁瓦的铁轮车已经在济南普遍使用了十几年。胶皮轮人力车在1911年左右传入济南,由于这种车拉起来省力,坐上去平稳舒适,不到两年,便迅速在济南风行起来,占到了全部人力车的十分之九。

  坐“洋车”的人,大多是外地旅客、有急事赶路者或有钱人家外出者,雇车的形式分为按里程计算、按小时或每日计算和包月三种。据《济南指南》记载:当时皮轮车的价格是“每里约铜元二枚,每时间铜元十二枚。每日约京钱二千文,包月约15元。”而铁轮车由于乘坐时不舒适,故价格较皮轮车便宜,“约少三分之一”。1911年前后,手推车和马拉轿车也仍在使用,但比“洋车”的使用频率低。另外,当时轿子也仍在市里使用,比如二人抬的轿子,如果不出城,每天的价格是京钱两千四百文,出城则加钱一千,出圩子门则再加一千。如若上山或者去泺口,则每一里地加钱四百文。

  山东大鼓扬名全国

  辛亥革命后,以山东大鼓为代表的济南说唱艺术,得以更大发展,走向巅峰时期。除在济南外,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等地以及徐州、上海、南京、武汉,乃至京津、东北地区都是山东大鼓的重要活动地区。1911年11月13日山东独立后,著名山东大鼓演员李大玉走上济南街头,满怀热忱地为革命军进行慰问演出,后来的《河声日报》曾报道说:“大玉亦具爱国热忱,终日演艺于大军之前,冀博兵士之欢心,俾其与勃勃勇于杀敌廓法中原,以雪汉人之大耻。”

  民国初年,济南的山东大鼓演员不下四五十人。他们的演唱内容,除大量增加了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新唱段,以适应城市上层社会的需要外,依然保留了许多传统唱段,如《老残游记》中提到的“黑驴段”。这段鼓书生动描述了一个新女婿送新媳妇骑黑驴回娘家的一路情形,生活气息浓烈,极富情趣。1914年,黄炎培曾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在济南盘桓了10多天,详细考察济南当地的教育情况。在这年9月17日的日记中,他记录了当时在趵突泉畔所见说大鼓书的情形:“环西城而南,到吕祖庙,游人杂沓。庙后有泉,所谓趵突泉是也。池心有三泉眼,水腾涌如沸,高可盈尺。临水设茶座,售杂货。每茶肆皆有抹粉缠足之女子说书,节以鼓板,名曰说鼓书。望衡对宇,声相应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