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征婚很开放 离婚很“迫切”

辛亥革命网 2014-06-25 00:00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王海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国初年的年轻男女们很有意思,他们醉心于自由婚姻、追逐“文明结婚”的潮流——解除包办婚姻、公开自由恋爱、登报求婚征婚、登报宣布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年媳妇熬成婆”等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婚俗传统,在辛亥革命之后渐被抛诸历史洪流的尾端。民国初年的年轻男女们很有意思,他们醉心于自由婚姻、追逐“文明结婚”的潮流——解除包办婚姻、公开自由恋爱、登报求婚征婚、登报宣布同居分居、举办新式婚礼,乃至离婚,如此种种,成为青年男女中风靡的“新风尚”,并与“追求自由”、“共和民主”的时代思潮“绑定”。

  易婚俗,成为彼时诸多新潮流中最人间烟火气、最活色生香的一种。

  征婚 求婚广告号称“世界最文明”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民国初年的男女青年,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女青年,将自由婚姻视为时尚,为着“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而自豪不已。一时间,女学生登报求相亲者有之,离婚者有之,自称终身不嫁者有之。

  若我们能穿越时空,在民国初年的某个清晨买上一份报纸,会发现广告版面上与“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出书启”等出书广告并列的,还有硕大字样的“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

  1912年,章太炎公开登载轰动全国的“征婚广告”,他找到了新女性汤国梨。1917年,北京《晨钟报》特地写了一条八卦新闻,说山东有报纸登了一则“奇怪之广告”,“观之殊堪发笑”,原来是一个十七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报纸招亲,“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

  某种意义上讲,刚刚突破封建藩篱的民国青年男女们,比今时今日的年轻人更加“开放”,作为一种流行,他们甚至热衷在报刊上刊登同居和分居广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与某某开始同居,特地敬告亲友;抑或突然因意见不合,“即日起脱离同居关系”,特别挑明,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涉”。

  婚礼 乡村新郎官穿起礼服礼帽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便利一;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便利二;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便利三。”

参加传统婚礼的一对新人

  这是1912年9月19日《申报》所载《自由女子新婚谈》对民初“文明婚礼”的描述。好比头戴西帽、身穿长褂的民初衣着,新的婚礼形式亦是新旧杂糅、中西合璧,与衣着、发型、女子的脚等等,一道构成了辛亥革命后一幅幅去旧换新的图景。

  最开始,对新式婚礼情有独钟的多是接受过新教育的知识分子,随着文明结婚的优点逐渐显现,连小镇荒村、后脑勺还拖着小辫的新郎官也穿起了礼服礼帽,办起了文明结婚。但总体来看,“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新旧庞杂,漫无标准”。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发布了意在统一各地婚礼的婚礼草案。然而,旧式婚礼毕竟根深蒂固,新婚礼“老辈旧俗多不悦之”。

  到20世纪30年代,集体婚礼出现,即当时所称的“集团结婚”。民俗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从旧时婚礼到清末民初的“文明结婚”,再到“集团结婚”,为中国婚礼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两个阶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