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家:一个家族与武昌两次旧城改造

辛亥革命网 2014-02-28 00: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口述:卢纲 整理:记者肖名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上个月举行的湖北省两会上,《关于推进武昌旧城改造路径和对策的建议》被政协列为296号提案,予以正式立案。该提案的主要作者卢纲认为

  在上个月举行的湖北省两会上,《关于推进武昌旧城改造路径和对策的建议》被政协列为296号提案,予以正式立案。该提案的主要作者卢纲认为,在此之前,武昌城历史上曾有两次大的旧城改造,一次是1900年代,一次是1930年代;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次旧城改造也和他的家族息息相关。卢纲向记者讲述了那些往事,正是先人们筚路蓝缕的开拓事业,让今天的他对明日的武昌城发展充满了使命感。

  1900年代
  张之洞:修劝业场武青堤首开商埠

  将张之洞与我的家族联系到一起,史料已有记载,事实上,他与我的祖母朱世濂有两层亲戚关系。张之洞的祖父张廷琛是乾隆朝的四库馆誉录贡生,而我祖母的祖上朱珪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和四库馆发起人之一,日后朱张两家成为世交至亲。张之洞既是朱世濂的祖父朱祖圻的表叔,也是朱世濂的祖母石氏的姑父。

张之洞

  张之洞在湖北为人熟知的,是他在工业、新军、教育三个方面的建树,但事实上,他在武汉尤其是武昌的旧城改造方面也颇多成就。

  从老照片来看,20世纪初的武昌城还是一片黑瓦木构的民居,狭窄而古老的青石条街巷;吃的是井水或挑夫从江里担来的“活水”,加明矾澄清。张之洞对武昌城的改造,自然不是拆除故旧,而是配合新兴的工商业,大兴市政工程。

  1900年,张之洞在武昌城外武胜门至青山3万余亩的土地上自开商埠,此为我国自开商埠之始。此后,他又决定把沿江大堤向北延伸,先后主持新修了武青堤(武昌至青山)和武金堤(武昌至金口),建成武青闸和武泰闸以控泄内湖之水,免除了夏汛江水倒灌之患;又增高加修了沿江驳岸,与两堤相接,辟出良田无数,为武昌城区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除了在沿江开设纱、布、丝、麻四局及铜元局,还在武昌兰陵街(今解放路中段)创办两湖劝业场,于1901年动工,1902年竣工开业。劝业场占地达460平方丈,计分南、北、前3场,每场有店间79间,场前场后还有摊位42处。场中还辟有公园和水楼,养有各种珍禽异兽,以广招顾客。张之洞为了“启发商智,联络商情”,还主持官商设立了多种新式展览馆。

  1902年,张之洞与湖北巡抚端方合奏清廷,建立湖北图书馆。1904年省图书馆建立。1908年,馆址迁入对面博文书院校舍。

  1930年代
  卢立群:8条新路奠定中心城区格局

  我的祖父卢立群,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和大革命,也是武昌城区近代化建设的规划者和开拓者,现在首义公园内还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卢立群旧居。

  20世纪30年代,所谓民国十年黄金期。作为湖北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兼园林处主任的卢立群,策划和展开了一场以蛇山和黄鹤楼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奠定了武昌中心城区的格局。其中最大的动作,是新修了8条水泥或柏油马路,道宽一般扩至10至20米,分别是今天的武昌沿江大道(部分)、解放路、民主路(1929年,石瑛开过从汉阳门到司门口一段头)、胭脂路、武珞路(阅马场到大东门段)、彭刘杨路、张之洞路、中山路。上述8条市内马路与武青、武豹等公路相接,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