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生校服变迁(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0 0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黄强 查看:
为了整顿校风,南京当局曾专门对女学生服饰加以规范和约束。《江宁县整顿女校》令称:“江宁县知事以女校为增进女子学识,改良家庭习惯,养成他日之良妻贤母为目的。……今后在校生一律用布服,不得侈用绸缎,发髻求整洁不得为各种矜炫异之式样。”
当局的整饬行动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支持。有些地方教育界人士还设立各种团体,以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侵蚀。
1911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制服规程令》规定,“女学生即以常服为制服”,“女学生自中等学校以上着裙,裙用黑色。”
1913年教育部重申黑裙为学生装之后,各省纷纷执行。上穿素色衣袄,下着不带绣文的黑长裙,放弃簪、钏、耳环、戒指等首饰,以淡素取胜,成为当时女装的一股清流。
此后,女子校服的形式因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替,校服中有上衣下裙的,有西式衬衫、西装的,也有一袭旗袍的,但总体风格仍然以淡雅为风尚。
清纯的女学生装束成为流行服饰
随着女学生人数渐渐增多,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新兴势力,她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主张男女平等平权,标榜自由,不拘旧俗,时人称她们为“自由女”。她们自然也就成了时尚的急先锋。于是,清纯的女学生装束成为当时的时尚。
上世纪40年代女学生
张恨水先生在其言情小说《啼笑姻缘》就有关于唱大鼓的凤喜学着穿学生装的记录——“看她身上,今天换了一件蓝竹布褂,束着黑布短裙,下面露出两条白袜子的圆腿来,头上也改绾了双圆髻,光脖子上,露出一排稀稀的长毫毛。”学生装束,显然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服饰。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就连许多社会名流也在模仿女学生打扮。梨园世家出生、2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的京剧名伶孟小冬留存的一张玉照,就活脱脱是一个女学生的样子。演出过“明月歌舞”的影星王人美平时也“照常穿学生服、短裙。”
女学生喜穿中西结合“文明新装”
早期的女学堂、女校,基本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英文等西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时能上女学的女生,大多出生于富家,长辈或者受过西方教育,或者从事与洋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洋行买办、翻译等,家庭观念开放,讲究男女平等,也有能力让女孩子上学受教育。而这些女孩,接受的是一套中国特色的西洋淑女教育,其校服也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
自唐代以来,中国妇女的服饰一直是采用直线,使得胸、肩、腰、臀部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1919年前后,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意识。于是,民国初年至上世纪20年代,一种糅合了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的“文明新装”在女学生中首先被推广开来。
这种文明新装有别于当时的传统服饰对襟衫、祅子等,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裙子下摆也由及足略为缩短,只是还没有短到膝部以上的,裙褶则完全取消而任其下垂。
留洋女学生和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这种由祅子演变而来的服装,走出家门,进入学堂,成为迈向社会的新女性。这种文明新装,虽然算不上是校服,但被人们视为女学生的象征,也成为女学生装的先导。女学生们有着自由的活动空间,享受着交际、学习的快乐,让很多城市女性羡慕。由她们先行穿起来的“文明新装”也成为一种时髦,被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