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上海城市现代化产生深刻的影响(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0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苏智良 查看:
文化方面。近代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管道。晚清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与舆论中心,凭借近代上海刚刚兴起的以传媒为代表的印刷资本主义以及新式教育的初步勃兴,革命思想和主力生根在上海。新的民族主义思想已成为革命党人的思想利器。革命派报纸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改良与革命、君宪与共和的论争以及如何定义“中国民族”的辩论。通过这些论争所呈现的关键性文化转变和进步观念的阐发,使得清政府失去了道统与政治合法性。
上海是革命舆论宣传的国内中心,望平街上云集了近代中国最多的报刊,革命舆论宣传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因素之一。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他受到《民立报》等的影响。新式教育更加普及。如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开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中华民国同年诞生的中华书局逐渐成为出版业的巨擘。
社会方面。为革除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新政府废止“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平等观点深入人心;颁布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孙中山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制了套装,其式样经传播后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山装”,以后成为民国男子的正式服装。女性社会地位提高,进而提出受教育权、婚姻自由权、经济独立权和政治参与权等。
城市建设方面。面貌亦焕然一新。1912年,华洋分界的城墙被拆除,代之以环城马路。分隔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洋泾浜也于1914年被填平。嗣后,随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扩,都市面积急剧膨胀。到1921年,上海城区面积比开埠时扩大了十倍。与之同时,公共交通也有了重大的进步。自来水、电灯、煤气日益普及,电车和汽车形成交通营运网络,城市日益拓展,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区等形成并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从1910年的130万人增加到1915年的200万人,迈入城市发展的新时期。(作者: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