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科学传播

辛亥革命网 2012-04-16 00:00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李大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前夕到民国时期,中国进入了由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成立组织并开始系统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同时开始有组织进行科学技术传播
 

  我国近代的科学传播,从晚清严复等通过译介方式向国人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以及傅兰雅创办《格致汇编》和杜亚泉创办《亚泉杂志》的科学传播开始,其主要特征是自由知识分子个体通过有限的书刊方式传播科学。

  辛亥革命前夕到民国时期,中国进入了由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自己成立组织并开始系统建立科学技术研究体系,同时开始有组织进行科学技术传播的阶段。知识分子提出理念和目标,成立科学组织,系统地传播科学是这一时期科学传播活动的主要特征。

  两个代表性科学组织

  从1914年到1949年,是知识分子自发组织和自由讨论的阶段。最著名的两个组织是:1914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1932年“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成立,开展了中国科学化运动,该组织于1933年创办《科学的中国》杂志(1933~1937)。

  中国科学社,是以留美科学家为主的学者以“科学救国”为目的组建起来的。中国科学社模仿英国皇家学会的模式,自发成立组织和积极开展关于科学普及的讨论和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的科普活动。由政府和个人提供资助。其科普概念和理论呈现多元化现象。

  中国科学化运动,则以国民政府官员和科学家为主,同样以“科学救国”为目的开展科学普及概念的讨论。

  但与科学社不同的是,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人员多来自政府当局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已经意识到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普及提出具体的纲领和目标,讨论的范围更为广泛和深入。其中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创造的科学。

  这两个中国早期的科学技术科普组织开创了中国科普的先河。在他们早期的讨论中不仅创立了“普及科学”、“科学的实用与普及”的术语,而且对科普的组织形式,运用媒体阐述科普理念和科学文化的观念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众头脑的科学化”

  1914年6月10日,中国科学社诞生于美国纽约市康奈尔大学。最初,中国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周仁、过探先、金邦正、章元善、杨铨九人创意成立科学社(Science Society)。他们认为:“鉴于祖国科学知识之缺乏,决意先从编辑科学杂志入手,以传播科学提倡实业为职志……”《科学》杂志于1915年1月正式创刊,内容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以传播世界最新知识为帜志”。在传播的知识中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理论知识和科学发明、科学应用等实用知识。

  中国科学社出版的《科学》杂志曾经享誉世界。1915年,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得知中国的《科学》创刊的信息后,曾发出“伟大中华民族在觉醒”的感慨。20世纪40年代中期,著名科技史家、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曾称许《科学》期刊为中国之主要科学期刊,并把它与美国的《科学》杂志、英国的《自然》杂志相提并论,称之为科学期刊的A(America)、B(Britain)、C(China)。

  任鸿隽重视科学的精神。他对科学精神总结了五个特征:一是崇实,二是贵确,三是察微,四是慎断,五是存疑。他还说,如果再加上不怕困难、不为利诱等品德,就更完备了。相比之下,中国学界却有四大弊病:一是材料偏而不全,二是研究虚而不实,三是方法疏而不精,四是结论乱而不秩。这还是就学问而言,“至于那些趋时应世的文字,于学问无关而于人心有害的,(就)更不消说了”。

  任鸿隽认为应该重视科学价值的传播。中国的社会过于追求利益,认为技术比科学更重要,因此,应该将技术放在第一位。任鸿隽把这种认识称为“为利而学”,而不是“为学而学”。这也是中国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如此可悲的状况,是中国科学事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的症结之所在。

  任鸿隽说:“一个理想中有教育的人,在智慧方面,至少的限度,必须对事理有正确圆满的了解,对于行事有独立自信的精神。要养成这样的人格,第一的需要,是智识上的好奇心。有了智识上的好奇心,方能对于各种的问题或事务,加以独立的研究。研究所得的结果,才是我们信仰的根据。”因此他最反对以科学的名义向青少年灌输所谓信仰和理想。他认为这样会扼杀他们在智识上的好奇心,与欧洲中世纪宗教专制思想没有两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