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科技硕果累累

辛亥革命网 2011-08-17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科技日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数学在西方产生以后,中算沉寂了数百年。本世纪以来,姜立夫、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或为近代数学教育拓荒,或为现代数学研
 

  1.数学古树开新花

  中国古代数学是中国传统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闻名于世的商高勾股定理、祖冲之圆周率、贾宪三角、秦九韶程序……无不闪烁着思维和智慧的光芒。

  近代数学在西方产生以后,中算沉寂了数百年。本世纪以来,姜立夫、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或为近代数学教育拓荒,或为现代数学研究奠基,一步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追赶,不断继承创新、建功立业。

  1945年,陈省身提出示性类概念,成为微分几何和拓扑学领域中的佼佼者;1955年,华罗庚在复变函数论上取得优异成果,至少领先世界10年;1961年,冯康创立有限元方法,被国际上广泛地应用到工程设计等方面;1973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上取得突破,轰动了国际数学界;80年代以来,吴文俊在定理机器证明和自动推理领域步入世界研究前沿,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化数学学派……21世纪的中国数学将再铸历史的辉煌。

  2.物质世界探幽秘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就在以穷追不舍的精神对物质世界探微阐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般地逝去。到了1946年,钱三强发现了铀核三分裂;1949年,张文裕发现了μ介子;1951年,黄昆创立了极化激元理论;1959年,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李政道、杨振宁和物理女杰吴健雄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因而使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华炎黄子孙在1957年首次登上诺贝尔科学奖领奖台。

  80年代,我国陆续建成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兰州重离子加速器(1989年)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1989年),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我国在超导研究方面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激光和纳米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生命科学攀高峰

  早在1932年,汤佩松发现了植物呼吸酶;1937年,张锡钧提出了迷走神经理论;1955年,汤飞凡分离培养出了沙眼衣原体;1961年,朱冼培育出单性生殖的蟾蜍。到了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标志着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高起点。1981年,我国又成功地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98年,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岛素的成功,则是我国生命科学发展从高起点开始又在高水平延续的标志。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动植物基因工程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基因药物、基因治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转基因鱼、羊、牛、家兔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家畜良种和乙肝等基因疫苗,以及世界首次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临床Ⅰ期试验的有效成果。

  1992年,中国进入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在基因测序技术、发现新基因和建立中国人特有的基因库等方面取得成绩。1998年,湖南医科大学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两个神经性耳聋基因。

  4.杂交水稻冠全球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学和农业历史。作物的杂交育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

  1933年,丁颖培育出优质的中山1号杂交稻;1948年,赵洪璋选育出碧蚂1号杂交麦。

  1956年,广东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到1965年,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了籼稻矮秆化。

  1973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先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以来,使水稻单产和总产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台阶。90年代以来,技术层次从三系杂交变成了二系杂交,从纯粹的大田操作深入到了基因分子水平。截止到199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2.3亿公顷,增长稻谷3500亿公斤。配合应用现代科技制种等其他方法,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普及,使我国成功地用占有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5.“两弹一星”振国威

  4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展核军备竞赛以来,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加强军队实力和提高国防水平,毛泽东在1958年讲,“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10年功夫完全可能”。同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在1960年苏联撤走了有关专家的情况下,中国人毅然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加速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的道路。

  1964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1966年,我国首次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取得成功。

  1967年,我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不到3年的时间,就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随着“东方红”的乐曲声,奏响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新乐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