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密切联系国际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条件。 ,中国物理学会:密切联系国际,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条件。许多人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学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科学知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国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是中国人开始步入世界物理学领域的先声。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回国内,从事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随着物理学人才的成长,急需一个专门的团体来领导我国的物理研究事业,中国物理学会应运而生。

  一、中国物理学会成立的背景

  1898年戊戌变法成立的各个学堂就已经设置了格致科,相当于物理和化学,当时的学生以“奈顿”(今译牛顿)为榜样,学习物理学,成为中国人学习物理学的开始。在当时屈指可数的几个学习物理学的人中,何育杰、夏元瑮、李耀邦、张贻惠和吴南薰,成为我国近代物理学的拓荒者,他们在国内先后在国内知名高校任教,培养人才,“是我国最早最好的物理学工作者”。

  辛亥革命以后,良好国内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自然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到国外学习物理学的胡刚复、梅贻琦、颜任光、李书华、丁燮林、饶毓泰、叶企孙和谢玉铭等,他们都在国外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物理学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们回国后,正是辛亥革命成功,国民政府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期,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执掌了国内知名大学的物理学教席。特别是1920年代,胡刚复和颜任光、丁燮林、李书华分别在南京高师和北大;饶毓泰在南开;谢玉铭在燕京;叶企孙和梅贻琦在清华。留学国外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回国后执教各个知名大学的物理系,使得中国的现代物理学研究与教学焕发新的生机。特别是1928年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1929年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立后,我国主要的国立和省立的30多个大学都设置了物理系,其中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物理系是各个大学物理系的佼佼者。

  专门的物理学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各个高校物理系的大规模设置,急切需要一个专门的团体来领导我国物理学的研究事业。

  二、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及初期活动

  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保尔·郎之万(P·Langevin,1872-1946)受国际联盟的派遣来到中国调查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受到中国物理学界的热烈欢迎。郎之万在北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做学术报告。在一次宴会上,郎之万问及中国有无物理学会,并建议中国物理学界成立一个共同的组织,还建议这个组织成立后应加入国际物理学联合会,以便和国际上的物理学工作者互通声气。这一建议得到了我国物理学者的响应,经过北京物理学界的发起,很快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推举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为筹备会主任。经过筹备,1932年8月23日,中国物理学会在清华大学科学馆举行了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会章,选出领导机构。李书华为会长,胡刚复、严济慈、丁燮林等9人组成评议会;李书华、梅贻琦、夏元瑮、颜任光和丁燮林为董事。12月,中国物理学会致函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以中国物理学会的名义加入该会,于1933年1月获得批准。学会成立初期坚持学术年会的制度,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讨论学会的重要事项等。此外,还设置了学报委员会,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和物理教学委员会,方便物理学的研究交流和物理学教学和普及。1934年朗缪尔,1935年狄拉克和1937年玻尔相继访问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做报告,加深了中国物理学界和国际物理学界的联系。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使得中国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有了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促进了中国物理学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一开始就和国际物理学界取得联系,是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在和国际同行的交流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图1:中国物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胡刚复先生

  三、中国物理学会在战争时期的艰难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天津及华北、华东和华中的大片国土相继沦陷,这些地区的各个大学的物理系及科研人员和学生随着学校西迁到西南。和其他科学研究团体一样,中国物理学会的大部分成员都聚集在西南地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

  虽然战争使得物理学研究和教学活动难以正常进行,但是中国物理学会在抗战中坚持召开物理学年会。1939年至1944年中国物理学会召开了六次年会。由于交通不便,1942和1943年的年会分别在昆明、重庆、桂林等六个地区举行。特别是1942年,是年正值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诞生300周年,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在频遭敌机轰炸的重庆和地处偏壤的贵州,开会做报告纪念牛顿,追思先贤,探索学问,真是难能可贵。

  战争时期,物理实验设备奇缺,这一时期中国物理学研究主要在理论方面。赵忠尧、张文裕等研究宇宙射线的分布及其性质;吴大猷等研究光谱学和原子物理,著有《多原子分子振动光谱的结构》一书;王淦昌进行原子核物理研究,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为中微子发现奠定了基础;周培源、束星北等从事相对论、宇宙论的研究。还有湍流理论,热力学理论,统计力学中的超格子理论等。此外,在艰难的环境下,还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黄昆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物理学家。李约瑟博士在1943-1945年间游历中国西南等地的学术机构时,曾对中国的科研人员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取得突出的成就表示钦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的重新统一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成立,促使各个科学团体建立了会员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物理学会多位成员成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的常委。中国物理学会于1951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确立了物理学会的宗旨:团结全国物理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工作经验,谋物理学知识之普及、提高与应用,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在欧美国家取得突出成就的物理学界回到国内,加快了国内物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