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黄安舰”旧事

辛亥革命网 2019-04-18 09:30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夕源 查看:

70年前人民海军第一舰“黄安舰”就诞生在青岛。黄安舰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打响了海上反击的“第一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月23日是人民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日。

  在人民海军建军60周年和65周年时,在青岛举行了纪念活动,当时社会上就有“为何选在青岛”的疑问。对此,得到的回答多是青岛军港条件好,能够停泊多艘大型舰艇;青岛海域风浪相对平稳,适宜海上阅兵;青岛具有特殊的海军情结,第一所海军航校、第一支潜艇部队、第一支驱逐舰支队都诞生于此等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人民海军第一舰“黄安舰”就诞生在青岛。黄安舰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打响了海上反击的“第一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影响战局的元宵之夜

  1949年2月12日元宵夜,国民党海军黄安舰舰务官鞠庆珍,率63名官兵在青岛起义。在紧随其后的10个月中,连续发生了包括重庆号巡洋舰在内的19次海军起义。其中,前3次均在青岛。在成功起义的15次中,共有起义舰艇97艘,起义官兵3800多人,几乎占了国民党海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极大影响了国共两军的士气和战局。

  为查实和反映当年黄安舰起义的真相,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走访了起义官兵。特别是起义组织者之一的孙露山,生前从河南寄来了许多珍贵资料和照片。随着时间流逝,当年领导、参与黄安舰起义的官兵仅有86岁的张大同和97岁的张云亭尚健在。结合起义官兵口述的亲身经历,得以部分再现黄安舰起义的旧事。

  黄安舰原是一艘日本海防舰,1944年12月下水,标准排水量745吨,舰身长67.6米,宽8.4米,吃水2.9米。最高航速16.5节,舰员编制126人。二战结束时,盟军管制委员会将日本联合舰队尚存的26艘驱逐舰和67艘护航驱逐舰解除装备后,经抽签分配给中、美、英、苏四国。中国分得7艘驱逐舰、17艘护卫舰和2艘猎潜艇,国民党海军接受后留用了23艘,缴行政院11艘。黄安舰在接收时仅有航海和动力设备,没有武器装备。1947年8月,送青岛海军造船所整修,安装了25毫米高射炮和13.5毫米高射机枪各两门,修整后隶属国民党海军第二军区。

  1948年底,济南解放,人民解放军向青岛外围逼近。国民党凭借海军的天然优势和美国舰队的支持,对固守青岛很有信心。面对敌强我弱的战局,如能策反敌舰起义,必将动摇国民党军心,从而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此,中共相关组织积极开展敌舰的策反工作,很快,目标便锁定在统战基础较好的黄安舰。

  领导黄安舰青岛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中尉舰务官鞠庆珍、准尉枪炮军士长王子良、少尉枪炮官刘增厚和上士枪炮班长孙露山,据说他们当时分别受中共不同的地下组织领导,彼此互不知底。通过试探、摸底,扩大组织、发展骨干,很快王子良、刘增厚、孙露山彼此之间取得了联系。不久,鞠庆珍的大哥、海军舰长鞠庆玺被国民党以“通共”罪逮捕枪杀,王子良等人借到家中慰问的机会试探并表明了各自身份,从而组成了起义的领导核心和骨干。

  2月9日,根据舰长刘广超指示,大修完毕的黄安舰从造船码头驶向青岛前海,停泊在小青岛西侧(今青岛海军博物馆外海)。当晚,四人在舰上秘密碰头,商定于3天后即2月12日晚起义,因为这一天是元宵节,舰上管理松懈,有利于组织起义。同时,为防止起义骨干家属遭到迫害,他们还决定以“上舰过节”为名,将家属接上舰,随舰行动、协助起义。

  2月12日晚7点,起义骨干做了行动前的最后碰头,进一步明确分工,并分发了手枪和白袖标,大家商定要尽量避免流血,只要对方不反抗就不要开枪。

  晚8点,王子良、刘增厚等扣押了副舰长、轮机长、报务官等关键人员,交由王子良夫人袁丽峰等人看管。

  晚8点30分,起义官兵控制了全舰。

  晚8点50分,鞠庆珍发出了起航命令。当黄安舰缓缓驶向外海时,引起停泊在周围的美国西太平洋舰队875号巡洋舰的怀疑,并打信号询问。鞠庆珍以“风浪太大,择地避风”为由骗过美舰。为了防止被敌机发现,黄安舰全舰熄灯,在黑暗中全速前进。

  据张大发(民革党员,享年96岁)口述,他是起义官兵中五位有手枪的骨干之一,他的一项任务就是负责在扣押舰上唯一的海军专业军官、少尉轮机长刘彦纯的舱外看守,并代为指挥轮机部运行。他证实,黄安舰在起义途中就释放了被关押人员,许多官兵不仅没有反抗,反而主动要求加入起义。

  2月13日凌晨5时,黄安舰安全驶抵连云港外海。因解放军陆军不懂海军的灯光信号,当发现有“敌舰”靠岸时,机枪和山炮齐发。若不是距离尚远,枪炮射程不够,载满300吨弹药和柴油的舰船必定舰毁人亡。情急之中,鞠庆珍当即命人找来白布悬挂“白旗”,并用舰载探照灯照亮“白旗”以示“投诚”。2月14日,新海连特委书记谷牧等人接见了全舰官兵,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2月16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签发命令,给全体起义官兵每人晋升二级,鞠庆珍升任黄安舰舰长。为躲避国民党空军的搜索和轰炸,黄安舰驶往连云港南70公里的灌河堆沟港伪装隐藏,休整待命。

  黄安舰的率先起义,对国民党军队震动巨大。国民党随即派多架飞机到连云港码头侦察、轰炸,误把一艘吨位更大的挖泥船当成黄安舰炸沉。为消除起义影响,2月18日,国民党还在青岛《大民报》上谎报:“黄安舰驶抵渤海湾,被空军侦获炸沉。”

  鲜为人知的统战旧事

  改革开放后,黄安舰脍炙人口的起义故事,就有了诸多版本。其实,能够接近和还原黄安舰起义真相的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领导起义的中尉舰务官鞠庆珍,另一个是参与起义的上等兵张大同,其他包括组织者王子良、刘增厚和孙露山等多数起义官兵,在1949年起义后至1955年间就已分三批陆续离舰。

  据张大同回忆,在1951年的“三反”运动中,为完成“打虎”指标,鼓励“大胆怀疑”,水兵万荣就“大胆举报”称曾看见起义前从青岛搬上来两个大皮箱,起义后就不见了,怀疑装的是黄金。这个“黄金案”就成了当时华东海军的第一大案。1952年2月第52期华东军区《人民前线(三反快报)》还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华东海军破获鞠庆珍等集团盗窃仪器金银案”的战绩。当“打虎队”到青岛“起赃”时,发现各家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什么黄金的影子。后经查实,此案纯属捏造,所谓“成功破案”也是屈打成招。在“黄金案”侦破期间,舰长鞠庆珍被撤职审查,下放“劳动”。他主动提出,要到张大同的轮机班“接受改造”,并按组织要求每周做一次思想汇报。正是两人常在一起的“思想汇报”,张大同了解到不少起义内幕。

  黄安舰起义时,原计划北上石岛,但王子良提议南下,与国民党南撤线路一致,这样即使暴露了也好蒙骗过关。鞠庆珍采纳了这个意见,决定到天亮前赶到的连云港靠岸,避免天亮后被飞机发现轰炸。这也部分佐证了“事前没有商定起义接应点”的事实,从而引来解放军炮击的险情。

  黄安舰起义后的十多天,军舰仍停在堆沟港。张大同因犯阑尾炎吃了几粒鸦片丁止痛后就困了,卫生员让他裹着棉大衣躺在后甲板上,并顺手盖上了伪装军舰用的稻草。不知躺了多久,迷糊之中听到甲板上有人窃窃私语,密谋如何把船开走,张大同从稻草缝里认出是轮机部的吴照清、陈其宝、马树本和航海员杨育荣、报务员吴声明等人,断断续续地还听到“船上没有黄金……把船开去台湾或日本肯定赏钱……”等内容。

  事后,张大同将该事报告了黄安舰政委赵凯。赵凯听后,暗地加强了警戒和看管。一周后,赵凯宣布接“上级指示,要起义人员轮流去新浦参加学习培训”,第一批被选中的十几位学员中,就“恰巧”包括了那几个密谋“卖船”的官兵。“学习培训班”没费一枪一弹就化敌为友,把有意反叛的人员改造成继续革命的同志。其中,吴照清后来还入了党,成为继鞠庆珍之后黄安舰起义官兵中的入党第二人。

  值得打捞的海底记忆

  1950年2月,黄安舰被命名为沈阳号,改装配备了两门苏制100毫米主炮和四门37毫米高射炮。作为大队长舰,与“西安”“长沙”和“济南”号组成第二大队,舰长苏军兼任大队长,编入华东海军第六舰队。

  在反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海战中,沈阳舰配合鱼雷快艇击沉、击伤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等多艘舰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舰一直活跃在保卫海域、保护渔民的海疆前线,并不断探索新航道,为解放台湾做战前准备。其中,试航成功的西虎门水道,就将舟山基地出海时间缩短了两三个小时。1955年1月18日,沈阳舰与南昌舰等组成护卫舰编队,参加了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的一江山岛战役,承担了炮击掩护和火力支援登陆的任务。

  黄安舰作为人民海军的第一舰,在海军诞生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周恩来曾起草贺电,高度评价起义是“实行毛主席规定之1949年争取组成一支可用海军的首先响应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沈阳舰、南昌舰等反映人民海军发展史的重要舰只,多数在上世纪60年代后相继被当作靶舰炸沉。这些被沉入海底的革命记忆,十分值得打捞、修复和展示,并成为中国海军博物馆最具历史价值的“镇馆之宝”。

  由于影像技术落后的原因,黄安舰的全貌至今少有记载。所幸的是,1951年,起义上士张云亭在黄安舰返回青岛船厂整修时,他拍摄了几张小照片,这也为今天目睹黄安舰的原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图像。

  (作者为青岛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