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的中国海军:派系复杂 四分五裂

辛亥革命网 2015-05-28 09:21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明 查看:

民国前期,拥有辛亥革命期间从清王朝归顺过来的近代海军。当时的海上力量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但与世界范围内的西方海军强国相比较,还是显得十分弱小。

  民国前期,拥有辛亥革命期间从清王朝归顺过来的近代海军。它们是1909年清王朝统编的巡洋舰队、长江舰队以及起义归顺民国政府的海军人员。当时的海上力量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但与世界范围内的西方海军强国相比较,还是显得十分弱小。

  一、民国海军的由来

  民国前期的海军是由投诚辛亥革命的原清王朝重建的后北洋水师、清王朝统编的前北洋水师残部可用舰船、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未损坏还可使用的舰船及其海军起义人员构成的,总体力量充其量只及甲午海战前我国海军总体力量的65%左右。加之时间关系,舰船有一些已开始老旧损毁,海军人员老者退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已无能力大力扩建其编制,便导致了自甲午海战到整个中华民国时期,我国海军的建设规模还是“泱泱大国、弱小海军”的基本状况。本来在世界海军强国中相比就显得十分弱小的中国海军,却是派系林立,门户森严,维持着相似于东汉末三国时期“三分鼎峙”的态势,各不相谋,亦不相下。

  1、中央海军

  第一支是中央海军(甲午海战后16年清朝重建的海军,辛亥革命归顺民国政府的舰船和海军人员)。这支中央海军系由清末的长江舰队整编发展而来。事件的经过是辛亥年间武昌起义爆发,清末海军受朝廷之命开赴武汉长江镇压革命,海军到武汉江面后便宣布反正,归顺辛亥革命阵营,成为辛亥革命军中的主力军。中华民国元年,清末反正过来的巡洋、长江两舰队改称第一、第二舰队。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发起护法运动,时任民国海军总长的程壁光率第一舰队“海圻”、“海琛”等10余艘军舰移师粤海(广东海域),参加护法运动,但仍有占海军舰船吨位总数之半的海军未南下护法。其后,当国民革命军北伐推进到长江流域的时候,蒋介石以允许海军保持东南沿海地盘及人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利为条件,换取到海军对北伐军的支持,时任海军总司令的杨树庄决定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迎接北伐军进占上海,驻泊于上海高昌庙一带的鱼雷炮舰“建威”、“建安”号开炮响应。同年4月,军阀孙传芳企图渡江北窜,海军各舰在南京龙潭一带协力截击,孙军一败涂地,北伐军乘胜占领了南京。民国早期南京国民政府一度撤销海军总司令部,仅在军政部下设置海军署,其后虽又恢复了海军部,但只管辖中央海军,对其它舰队无权与问。中央海军“论其势力、阵容在全中国占第一位”,下辖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练习舰队和游击舰队,“拥有大小军舰约40余艘,总吨位约6万余吨”。到抗日战争前夕,中央海军拥有大小各类舰船约50余艘。大中巡洋舰有“平海”、“宁海”、“海容”、“海筹”、“逸仙”、“大同”、“自强”共7艘。炮舰有“中山”、“永健”、“永绥”、“民权”、“民生”、“咸宁”、“江鲲”、“江犀”共8艘。有“楚观”级共5艘,“江元”级共2艘(其中改装布雷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有“德胜”、“威胜”共2艘。驱逐舰“建康”共1艘。鱼雷艇“湖级”和“星级”各4艘共8艘。炮艇拥有“宁级”和“胜级”各10艘共20艘。练习舰“应瑞”、“通济”、“靖安”等(包括运输舰、测量舰船,各3艘共15艘以上。

  2、东北海军

  东北海军创建于1923年。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直奉大战中败北,在退往关外时遭到直系渤海舰队的猛烈炮击伤亡惨重。张深感海军掩护陆军的重要性,于是采纳沈鸿烈的建议,筹建海防舰队。以1919年设立的吉黑江防舰队和东北航警机构为基础,改装3艘商船为“镇海”、“威海”、“定海”等海防炮舰,并向日本购买了“飞鹏”号鱼雷舰。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吴佩孚军主力覆灭,奉军长驱入关,迅速推进到山东及苏皖一带。沈鸿烈把原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渤海舰队收买过来,合并组成了东北海军总司令部,自任副总司令,并在青岛设立了海军学校。

  1928年,张学良在国恨家仇的环境中,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拥护南京国民政府,保持东北地盘不让日本染指,全国出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局面。东北海军亦改称第三舰队,实际上则仍旧归东北政府指挥,拒不奉行民国海军部的军令政令。1929年,在中东铁路事件中,第三舰队在同江与苏联黑龙江舰队交战中胜苏联海军,但“利捷”、“利绥”、“江安”、“江平”、“江泰”5炮艇皆被苏军击伤击毁,“江贞”和“利贞”两舰自沉。1933年,“海圻”、“海琛”、“肇和”3巡洋舰又因与沈鸿烈关系紧张而脱离第三舰队,开赴广州不回。至此,第三舰队实力大减,到抗日战争前夕,拥有各类舰船:海防练习舰“镇海”10艘,炮艇“海级”6艘,炮舰“永翔”、“楚豫”、“江利”各3艘,运输舰“定海”5艘,驱逐舰“同安”4艘。

  二、广东海军及“电雷系”海军派系

  1、广东海军

  广东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以前的粤洋(广东水师),民国以后,1917年海军南下护法,广东海军实力陡增,占有全国海军总吨位之半,但不知是何原因,不久以后就逐渐式微。1923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派人到广州策动温树德率“海圻”、“海琛”、“肇和”等6艘舰船北伐,护法南下舰队留在广州的军舰,只剩下“永丰”、“飞鹰”、“舞凤”、“福安”等4艘舰船。其中的“飞鹰”舰,系清末时由德国定造的快速驱逐舰,排水量280吨,航速达每小时24海里,舰体坚固,为我国当时速度最快的海军舰船。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指令“飞鹰”舰艇追赶乘船逃跑的康有为。1917年程壁光率领海军护法舰队开赴广东,“飞鹰”舰艇大出风头,一个日夜先抵广州,由于航速太快,不慎将轮机损坏,到广州后寸步难移。1926年经过小修,始能勉强开行。1931年耗资20万元进行大修,正可驰骋江河湖海之上,却于1932年广东“二陈相争”时为飞机投弹炸沉,竟遭无谓之牺牲,惜哉!”“飞鹰”舰没有牺牲在抵抗外敌的疆场上,却损失在军阀混战的炮火中,这是民国前期海军的不幸写照。1933年,第三舰队的“海圻”、“海琛”、“肇和”等舰再一次开赴广东,两年后却又离粤而去。到抗日战争前夕,不计江防小舰,广东海军仅剩中小舰船共7艘。它们是:巡洋舰“肇和”;炮舰“舞凤”;运输舰“福安”以及炮艇“海虎”、“海强”、“江大”、“坚如”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