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
辛亥革命网 2010-11-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杜银蝶 查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在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拼凑伪满洲国后,他们把侵略矛头指向了热河。1933年元旦,日军进攻山海关,炮击临榆县城,驻守山海关的何柱国部奋起抵抗,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山海关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地,也是关内援助东北义勇军的主要通道。基于这两点,日军一直想夺之而后快。为此,日军不断在山海关建设营房,构筑工事,并不断制造事端,借机开战。从1932年5月开始,日军就制造了“义勇军事件”、“强登第一关城墙事件”和“炮击榆关事件”。为洗刷“九·一八”之耻,张学良决心抵抗,在长城沿线做了全面的军事部署。
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炮击临榆县城。中国守军还击,长城抗战开始打响。山海军驻军东北军何柱国部众奋力抵抗,但终因孤立无援,没能成功抵挡住日本陆海空军的联合进攻。1月3日,山海关沦陷。日本转向进攻热河,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地区。
图1:在长城上奋战的战士
2月,日本关东军向所属兵团下达《攻占热河计划》,扬言要使热河省真正成为伪满洲国的领域。2月21日,日本关东军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二,四个师团主力纠合伪军共10万人,分3路进犯热河。3月4日,国民党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和热河驻军20万人弃地逃走,日军128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热河省会承德。3月上旬,日军攻占热河北部赤峰、围场等地,热河全省沦陷。全国舆论一直谴责张学良,要求惩办汤玉麟。蒋介石北上决定让张学良辞职,由何应钦兼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以应付全国舆论。
日军侵占热河后,即南下进犯长城线上喜峰口、冷口和古北口等军事要地。国民党西北军宋哲元部负责冷口经董家口、喜峰口、罗文峪至马兰峪之间的防务。在喜峰口,宋哲元部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宋部将士在冰天雪地里以手榴弹、大刀沉着应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猛烈轰击,拼死奋战,夺回喜峰口要地。国民党中央军徐挺瑶、关麟征等3个师驻防古北口至南天门。在古北口,关麟征等3个师在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仍与日军血战。晋军商震部、傅作义部也分别在冷口、怀柔等地英勇抵抗日军侵略。日军进犯长城各要口严重受挫。于是他们改变作战计划,由山海关向滦东进攻,长城各要口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相继撤退。5月初,日军再次进攻滦东,侵占冀东20多个县,直逼北平、天津。
图2:行进中的宋哲元29军
图3:京津妇女慰问团慰问宋哲元部队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蒋介石依然奉行不抵抗的妥协退让方针。5月3日,国民政府派黄郛与日本和谈,达成停战协议。31日,国民党政府签名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在那里驻军,日军能在那里自由行动,实际上是将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由此,华北门户洞开,华北局势更加危急。
长城抗战给予骄横的日军侵略军以沉重打击。长城抗战中中国守军表现出来的抗战热情和爱国热情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长城守军得不到有力的支援,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长城各要口。长城抗战最终以《塘沽协定》的签订而告终。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