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央视国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经历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国防建设,努力打造坚船利炮,保障人民安居、社会发展和国家安

 
三是从传统武器向高技术武器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八五”以来,国家集中人力、财力和科技力量,重点对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和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攻关,使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用于装备建设,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完成研制并交付部队,运载火箭和各型卫星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导弹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军用电子装备不断问世,防空警戒装备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海军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和基地防御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武器装备基本形成歼击机、对地攻击飞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配套的装备体系,战略导弹部队基本上形成了固体与液体并存、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极大地提高了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武器装备的发展,为改善军队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建立了陆、海、空和炮、装、工、通、化等诸军兵种相结合的武装力量。特别是1967年正式成立了第二炮兵,从此中国军队有了战略导弹部队。
 
与时俱进,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军队管理水平和战斗力
 
国民经济发展与生产关系及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以体制编制为核心的军事关系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总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实施军队改革,以此为动力提高军队管理水平和战斗力。
 
在规模方面,不断压缩军队数量。建国之初,我军总员额为550万人,后因抗美援朝战争扩编为610万。根据战争发展趋势和后来长期和平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要求,1952年裁减了近200万。到1958年军队总员额压缩到了240万左右。60年代初因国民党叫嚣反攻大陆,军队员额有较大增加。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立即作出了三年内裁减员额160万的决定。1985年,邓小平又决定裁减100万。1997年,中央军委和江泽民主席宣布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军队规模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体制编制和军队结构方面,压缩军队总员额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完善体制编制,改善结构,提高战斗力。1949年,我国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到1954年,先后成立了总干部部、总军械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成立了大军区,组建了军兵种领导机关,改造和建立了军事院校99所。后来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体制不断调整,现行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四总部和七大军区体制,并正在向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迈进。在压缩军队员额过程中,始终把提高技术军兵种作为重要着眼点,1958年,空军发展到占全军总数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初步实现了由单一陆军向合成军队的转变。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调整中,主要是较大地压缩了陆军规模,加强技术军兵种力量,精简机构以提高效率,建立和改革后备力量,逐步实现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目标。在部队结构方面,1985年,成立了陆军集团军,作战部队在加强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在后勤保障方面,依托社会,建立合理的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效率,是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非常重视军队后勤保障,江泽民主席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高技术保障的客观要求,提出现代化的军队后勤需要立体交叉,搞矩阵式管理,实行联勤,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此后,后勤保障进行了大幅度改革,1998年,果断停止了军队经商办企业;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四总部联合制定的《军人保险制度实施方案》,逐步建立与地方社会保险制度相衔接、与军人抚恤优待政策相配套、与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相适应的军队保险制度;1999年,总后勤部在全军850个单位进行了后勤保障社会化试点,后正式在500多个军事单位实行了社会化保障;中央军委颁发《进一步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方案》,采取军队保障与社会保障、公寓住房与自购住房、实物供应与货币分配“三结合”的方式,建立起军队住房保障新体系;2000年全军联勤体制正式启动,实行以军区后勤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与专供相结合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保障改革,大大提高了军费使用效益和保障水平。
 
重视院校教育,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
 
现代化军队是一个专业技术最强的武装集团。建设现代化军队,打赢高技术战争,人才是关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历来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已建立29所院校,50年代末发展到129所,1949年到1959年为部队培养各类人才26.9万。“文革”使军事教育受到极大冲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队院校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军委多次召开院校工作会议,1978年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1986年颁发了《关于军队院校改革的决定》,强调要根据现代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调整教育资源,理顺培训体制,改善教育内容和方式。
 
江泽民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后,着眼于高技术战争的需要,把改革院校教育、提高人才培训层次、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1999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对全军院校体制编制调整和教育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2000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中央军委颁发《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些文件确立了院校教育在军队建设中优先地位,逐步完善了军官培训体制,构建新型院校体系,调整院校内部体制编制,走开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的路子,提出了“基础教育合训、专业训练分流”、“指挥与技术合训”等新的方式。
 
近几年来,顺利完成了18所院校、60个学科和31个实验室重点建设任务,对67个学科专业领域、178个学科专业领域点实施重点建设,58个学科专业已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初步建成全军教学科研信息网络化平台,形成了拥有近10万个信息站点的全军院校军事训练信息网络。同时,根据国民教育发展状况,还提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200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余所高等学校承担了为军队培养干部的任务,每年向军队输送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全军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超过80%。3万多名军队干部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其中不少已走上师、团职领导岗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