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马建国、张军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60年来,我们党坚持用军事创新理论指导国防建设实践,又及时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军事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辩证发展中

 

60年春秋,60载辉煌。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忠实履行职能使命,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保卫和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巩固国防和现代化军队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毛泽东科学回答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何建立现代国防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迈上了以现代化、正规化为导向的发展道路。
 
由战争年代向和平时期建设转变。经过22年革命战争淬火锻炼,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550余万人、以步兵为主体,并有少量技术兵种的强大军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可是现代化程度还处于低级阶段。建国之初,我军在完成大量军事、政治任务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转入自身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暂缓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拓宽了视野,推动了建设和作战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建国最初几年,军队建设具有明显的边打边建特点,着力推进由单一军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建设转变,由相对分散向集中统一建设转变,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建设转变,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展开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确立军队建设总方针、总任务。1953年底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提出把我军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总任务,还规划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蓝图和步骤。这具有里程碑意义。1956年3月,中央军委又提出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不仅明确了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战略方针,而且进一步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全面展开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军队先后四次进行精简整编,调整编制体制,大力建设海军、空军及陆军技术兵种,减少陆军步兵数量。60年代中期,组建第二炮兵,提高了战略威慑力和国家影响力。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和军衔制三大制度,施行三大条令,有力地提高部队正规化水平。开展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对提高战斗力和促进部队建设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建立初中高相衔接,指挥与技术相协调的院校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军事人才。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武器装备逐步实现国产化制式化,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武器取得重大成功。加强国防工程建设和后备力量建设。另外,粉碎国民党军窜犯袭扰、平息西藏武装叛乱、进行中印边境作战,保卫了国家安全和统一。积极参加抢险救灾、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在新中国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问题,人民军队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确立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1981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1985年,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即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这一重大转变,顺应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趋势,提高了军队建设技术含量。
 
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各项建设快速发展。中心是解决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和发扬老红军优良传统。精简整编,裁军一百万,调整改革体制编制,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建立预备役部队,组建武警部队。坚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重点是抓诸军兵种的合成训练,实质是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先后进行了多次战役集训和演习。大力发展院校教育,实行经院校培训提拔干部制度,为部队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武器装备建设和尖端技术发展取得新成就,较大地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导弹、飞机、舰艇等常规武器装备的研发形成系列化,技术战术水平全面提升。战略核导弹完成陆基近程、中程、中远程到洲际的系列化,并开始向第二代战略武器发展。启动依法治军进程,军队法制建设初见成效。
 
军队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会有强大的国防。在战争有可能避免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军费开支,以保证经济建设优先发展。军队自觉在大局下行动,把服从大局作为根本方针,合理确定国防投入比例,适度压缩军队建设规模,向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发展。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大幅下降,从1975年的17.4%,下降到1985年的10.4%,有力地保障和支援了经济建设大局。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责任,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军工企业转民用生产,开放部分军用设施,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