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防策略回顾:将实现“富国”“强军”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黄迎旭 王东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全国上下的共同责任。回顾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凡历程,可以从中得到极深刻的启示,可以获得继

 

新中国在极不平坦的征程上走过了60年,已经从一个任凭列强欺凌、千疮百孔的积贫积弱之国,发展成为一个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国。其中,新中国国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近代百年仁人志士们的富国强兵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全国上下的共同责任。回顾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不凡历程,可以从中得到极深刻的启示,可以获得继续前行的坚定信心和信念。
 
奠定新中国国防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刚一诞生,就面临着建设一个强大国防的历史任务。
 
对于经历了长久战乱的中国来说,建立强大国防,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国防。中国近代百年史,之所以会出现有国无防的悲惨局面,并不是因为没有军队,而是因为军队成为军阀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而这样的军队不仅不会成为国家的铜墙铁壁,反而成为引狼入室的直接祸源。民国的长期战乱,实质上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下的军阀混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首先就是正确解决了建立统一国防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把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建立并贯彻如一的“党指挥枪”原则伸展为国家根本军事制度,由中国共产党对国防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这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新中国的军队能够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而且有效保证了这支军队能够永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真正做到听命于人民,听命于国家,而不会成为私人的工具。这是建立新中国国防的根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新中国便从根本上告别了有国无防的悲惨历史。
 
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条件,是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郑重宣布:“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经过了英勇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把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历史任务提到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
 
1953年底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正式确立了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总任务和总方针,指引新中国国防建设走上了追赶世界军事发展潮流之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就从单一步兵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基本齐全的合成化军队,并且在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现代军事制度,统一了军队体制编制,实现了武器装备制式化,启动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军事战略是国家的总军事政策,是国防建设的牵引。规划和实施国防建设,必须确立军事战略。经过充分酝酿,1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军事战略,明确了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彭德怀在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加以说明时指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出发,从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原则出发,我们的军事战略首先是防御的,而不是进攻的,但我们的战略防御不是消极的,而必须是积极的。其要义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和制止可能的侵略战略,特别是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即便在面临明显战争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也不会以任何借口主动发起进攻;如果帝国主义敢于对我发动侵略战争,我将坚决予以反击,而这种反击将是进攻与防御相结合。
 
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相匹配,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总军事政策,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据。
 
在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遗产中,国防科技工业基本上是“白纸”一张。要建立独立而强大的国防,新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科技工业事业。在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防工业被摆在了突出地位,迅速建起一批能够制造飞机、舰艇、坦克、火炮、雷达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1950年代中期新中国的领导者们先后作出了发展核工业、研制运载火箭的战略决策,叩响了攻关尖端国防科技的大门。不到十年时间,新中国炸响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且成功研制能将原子弹送到数千公里外的运载火箭。强大的三结合武装力量,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原子弹和导弹,新中国不仅拥有了可靠的安全盾牌,而且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
 
1960年代,新中国迫于国际形势压力走上了举国备战之路。尽管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得失有不同看法,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新中国通过大三线建设,既在国家纵深地区建立了巩固的战略后方,而且有效调整了国家工业布局,使原本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拥有实现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和骨干企业,今天的西部地区建设仍从中得益。尤其重要的,举国备战有效遏阻了霸权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毛泽东当年曾说:备战不是浪费,你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你没有准备好,敌人可能就来了。在评价这十余年备战史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当时新中国所处的险恶国际环境,不要忘记两个超级大国的虎视眈眈。
 
综观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余时间里,新中国构建起了可靠的国防力量,有效慑止了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为中华民族复兴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开创了国防建设的新时期。1980年代中期,我们党依据国际形势的新趋势,调整了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对战争威胁作出了新的估计。在1985年6月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的新判断。依据这个新判断,中央军委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军队建设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通过加强军队的长远性、基础性建设,扎扎实实地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这是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国防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