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岛城设海防抵御日军
辛亥革命网 2013-09-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于学忠(1890-1964)山东蓬莱人。其父于文孚曾任毅军帮统,与米振标、张作霖等同为毅军创建人宋庆部下,所以于学忠自幼在军营中长大。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图谋华北,平津形势紧张。1932 年8月17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将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于学忠与河北省主席王树常对调。由于热河失陷,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临行前将东北军大部分交于学忠指挥。日本侵略者曾用种种手段对于学忠进行利诱和威胁,于皆未屈服。
1935年6月签订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其中就有罢免于学忠,要求将于部五十一军撤出河北的无理要求。为了迁就日本人,何应钦几次亲自打电话逼于辞职,均遭于拒绝。后南京政府于6月6日免去于学忠河北省主席职务,调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令其率部开赴西安,参加尾追徐海东率领北上抗日的红二十五军。11月1日,于被任为甘肃省主席。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前,于学忠由兰州到西安,12月11日晚参加了张学良为发动西安事变召开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于赞同张采取“兵谏”的决定,并在八项抗日爱国主张上联署。12月12日晚7时,驻兰州的于学忠部奉张学良命令将驻兰州的胡宗南部队、甘肃绥署特务营及军统有关的武装解除,并扣押了军统特务头子兰州警察局局长史铭及绥署的高级官员,响应和支持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于学忠曾先后到杭州、奉化、南京、和上海四次面见蒋介石,并极力要求释放张学良。
1937年7月抗战开始,蒋介石调于部五十一军到山东担任海防,8月任命于学忠为第三集团军副司令。12月中旬于学忠率军设海防于青岛,在市区北卡子门等处修筑许多防御设施,计划严守岛城,后奉命实行“焦土抗战”政策撤离阵地,并摧毁岛城里的一批日本企业,内有9个纱厂、2个橡胶厂,还有啤酒厂、铃木丝厂、丰田油厂,以及港口塔吊、青岛船坞等机械、厂房,同时还将海军第三舰队停泊在青岛港的“镇海”等7艘军舰和港务局的“飞鲸”等5艘小火轮沉在大港至小港的航道上。于12月25日退出青岛。次年1月,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济南和山东大片土地。于学忠奉命负责指挥全山东的军队,并任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此后,于率部先后参加了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1939年,于被任命为苏鲁战区总司令,向敌后鲁南进发,在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交错联合驻防。1941年底,于任山东省主席。
抗日战争结束后,于学忠任南京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初,全国解放前夕,蒋介石曾胁迫于学忠去台湾,于藏在四川乡间未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受到国家的照顾和信任。1952年12月,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