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1)(3)

辛亥革命网 2012-11-2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先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十四年来的神圣抗战,写下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历史新页。在这个伟大时代里,凡站在抗战旗帜之下的中华儿女,人人都有着酸辛的经历,多

  十四年来的神圣抗战,写下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历史新页。在这个伟大时代里,凡站在抗战旗帜之下的中华儿女,人人都有着酸辛的经历,多多少少对于国家有些贡献,自然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本书,算是我一个战斗员的回忆录。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民,要继续更艰苦、更扎实、更团结、更勇往迈进的精神,坚持长期抗战,造成最后之胜利!

  我在民国二十二年到青岛,此后从抗战到胜利,始终在青岛外围领导着一群斗士们,和敌人拼命,遭遇过不少的艰险,也淌下了不少的血汗。十余年的奋斗,以争取鲁东及青岛抗战的胜利,不能说没有光荣的收获,然而,这是一个军人,乃至一个国民应尽的天职。抗战需要我们发扬精诚团结,竭智尽忠之精神,信行孙总理的三民主义,尽最大之努力,为建国伟业立不拔之基础。我们秉承沈主席鸿烈先生的意旨来增强鲁东抗日联军的组织,充实内容,这是第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在长期与艰苦的抗战中,如何应付敌人未来的进攻,争取战略上的主动,这是第二个重要任务。如何使军队战斗力量提高,与政治训练加强,以改造部队;同时如何力求做到军民合作,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与帮助,这是第三个重要任务。鲁东全局能够赖以粗安,这是鲁东抗日联军成立以后的战绩,也是我们军事上团结进步后,发挥的力量,值得我们庆幸的。在我们面前摆着的,不是什么权利,不是什么荣位,而是艰难的一付千钧担子,要我们担当起来,复巢之下无完卵,个人不能离开民族总的胜利而能单独存在的。现在目观抗战胜利、故土光复,于愿已足,至于个人献身抗战的经历,不过沧海一波,这里仅把往事画了一个轮廓,并没有去工笔描绘。我认为只要叙述是忠实的,即不能曲写当时的情境,但能给予人们以正确的认识,对于青年们的意志,多少有着启迪、振奋和坚定的作用,就算达到了本书的目的,因为我并不拿它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而是要用以激励后起者奋斗的勇气。

  最艰难困苦的是在敌后的孤军奋斗,我在中日战争的时期里,始终长期在鲁东和青岛崂山与日军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不是成功便是成仁。

 ——李先良

  作者简介

李先良先生在崂山抗战时摄

  李先良(1904-1993年),男,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人。就学于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第一期。1929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干事。1933年来青岛后,留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干事、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38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1939年任国民党山东省鲁东抗日联军总指挥兼鲁东行署主任、山东省政府委员。1941年6月任青岛市政府秘书长,1942年10月任青岛市政府代理市长兼青岛保安总队总队长。1945年6月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侯补执行委员。1945年8月任国民政府青岛市长(解放前青岛市是国民政府正省级特别市),1946年兼任青岛警备副司令。青岛解放前夕去台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访问研究获硕士学位,1957年受聘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教授,著有《抗战回忆录》、《口述历史——鲁青抗战纪实》、《都市计划学》、《市政学》等著作,1974年退休,后移居加拿大。李先良在鲁东及青岛崂山抗日期间,彰显了民族气节,特别是在崂山处境险恶,日军多次疯狂扫荡,他不屈不挠,坚持抗战至最后胜利,给日寇以沉重之打击。当年李先良市长为纪念抗战而题字的『抗战八周年——山海重光』(凸起的字深10厘米,长宽各1丈的巨型石刻)、『光我河山』、『白云为家』等石刻在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相关图片: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李先良回忆录——鲁青抗战纪实》作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