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民族棉纺织业奇迹的“大成”

辛亥革命网 2018-11-22 16:4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贾晓明 查看:

1910年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棉纺织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1930年,一家叫做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企业在江苏常州悄然诞生,再创我国民族棉纺织业的奇迹。

  1910年到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族棉纺织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拥有纱锭从86万锭(1913年)增加到364万锭(1924年),增加了3倍多,在数量上完成了一个飞跃。但此后,由于资本、经营、劳务管理、技术和市场等原因,经营质量大多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现了恶化趋势。在此背景下,1930年,一家叫做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企业在江苏常州悄然诞生,再创我国民族棉纺织业的奇迹。

  “大成”的创办者刘国钧,出生于江苏靖江,自幼家境贫寒,备尝艰辛;早年投身实业,提出“机器革命”“土纱救国”等口号,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1927年到1930年间,为适应市场需要,刘国钧在时机不利的情况下起步,将广益厂、广益二厂合并,又与沪、常友人集股,接盘大纶久记纺织厂,创立大成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

  “大成”成立后,刘国钧三渡日本,考察欧美,引进技术、管理,结合工厂实践,提出工管工自治化、工教工互助化、工资等级化、华厂革新化、出口优质化等口号,全面提高工厂管理水平。

  他洞察到市场上的花色布利润高、销量大,可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是国内生产的也几乎是外资企业。“大成”要发展,就要添置纺织印染设备,在日本参观时,他以3000银圆买下一部旧的八色印花车,而新机器需要五六万银圆。然而旧机的安装调试一直不顺利,先后三个技术人员都走了。最后他自己动手,并请来上海的两个熟练印花车工人帮忙。几个月后,印花车调试成功,投入生产。

  刘国钧非常重视员工的学习。“大成”办有业余夜校,隔天上课,职员、艺徒、练习生、女工要分别参加,学习生产管理、文化、技术知识,几年之内培养了不少自己的技工。刘国钧每年都与员工共餐多次,年终还有庆功宴。“大成”工人的工资比同行要高一些,福利也要好一些。

  “大成”初创期间,名义上集股50万银圆,实际上只是勉强筹集了40万银圆,其中刘国钧个人出资占半数以上,但仅检修和增添设备就耗费了超过13万银圆,对此,有些董事有意见。刘国钧在一次董事会上说:“各位如果对公司前途担心,可将股款改作存款,国钧有信心于一年到两年之后还本。”

  到1937年,在国内纺织厂纷纷倒闭、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里,“大成”却从常州发展到上海、武汉,纱锭从10000枚增加到78863枚,织机从260台增加到2707台,拥有日产5000匹布的全套漂染设备,并率先在我国纺织界试制成功灯芯绒、丝绒。“大成”自1930年之后年年有盈余,而这些盈余大部分都用于增资。“大成”资本的扩张靠的不是招添新股,而是企业生产本身。到1938年,其资本从最初的40万增加到400万银圆,8年里翻了10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