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甘肃定西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08-10-27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陆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甘肃定西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由于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使这里的每一个变化更具有

  贫困地区农村的转型道路

  --甘肃定西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甘肃定西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由于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使这里的每一个变化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定西30年的变化,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定西的出名缘于三件事:一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奏称这里“苦瘠甲于天下”;二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了解到定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后难过得流了泪;三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这样一个极度贫瘠的地方,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2.49亿元增加到100.14亿元,增长39.3倍;财政收入由3019万元增加到6.08亿元,增长19.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加到1863元,增长24.9倍。定西在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开始了由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

  改变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但对定西来说,当时面临的第一位的任务,则是如何在不具备生存基本条件的地方求得生存和发展。定西以扶贫开发为契机,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思路,把改革激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化为重新安排山河的强大动力,转化为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着力改变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是以修梯田为核心,开展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定西地处黄土高原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难生,一下雨山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改革开放初期,不仅粮食严重短缺,而且农村燃料也无法解决,全靠铲草皮过日子,致使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土地越来越贫瘠。面对这一情况,当时提出了“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通过供煤植薪、推广节柴灶、太阳灶等措施,初步解决了农村的燃料问题。在此基础上,把修梯田和种草种树、修建淤地坝结合起来,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开展了大规模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定西人民硬是把85%以上的山坡地都修成了水平梯田,形成了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

  二是以实施“121工程”为重点,着力解决水的问题。干旱缺水是定西的心腹之患,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正常年景一亩地的粮食产量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灾连籽种都收不回。在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在解决水的问题上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修水库、提灌等办法,尽可能地发展水浇地。在无水源的地方,全面实施了一户“一个集雨场、两眼水窖、一亩庭院经济”的“121工程”,通过人工集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进行点种点浇,不断创造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甘肃人民就提出了“引洮河之水、解中部之渴”的设想,但终因经济技术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如愿。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在国家的支持下,到2006年引洮工程终于开工建设。随着这个工程的建成运营,定西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三是以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总结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定西把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传统抗旱办法和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旱作农业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迁和飞跃。改革开放后,先是培育和推广抗旱品种,之后又普遍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近年来,定西在大力发展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各种设施农业的同时,又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大大增强了作物种植的适应性,结束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改变了农业生产被动抗旱的局面。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定西这个过去被人们认为“没治”的地方,生存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一举解决了历朝历代无法解决的吃饭问题,创造了人间奇迹。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解放思想催生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又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定西从“没治”到有治,从习惯于广种薄收到积极主动地改造传统产业,根本地得益于自觉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

  农业生产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除了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外,自然条件的约束也非常大。历史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定西人为了求生存,不断地垦荒种粮,形成了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结果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从而解决了吃饭问题。实践教育了人们,只有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三大规律,农业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马铃薯产业的兴起,是遵循三大规律调整结构的重要成果,也成为定西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一张重要名片。定西气候干旱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适宜种植马铃薯。为此,他们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把马铃薯培育成了一项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0多万亩,占全省的1/3以上,总产量在500万吨左右,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

  在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同时,定西又积极推进中药材、玉米、花卉、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路子。

  推进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定西作为一个条件非常艰苦的传统农业区,这一进程虽然比较缓慢,但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定西由于严重缺水,许多地方没有发展工业的条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前,全市的工业产值仅有0.88亿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定西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精力用在解决吃饭问题上,加之农民没有什么积累,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的过程中,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兴起,增添了工业发展的动力。同时,他们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在有色金属加工、制药、机械制造、盐化工、水电等领域新建了一批重点项目,壮大了工业经济总量,使全市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1.57亿元。

  劳务输出的兴起,对定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定西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思路,把劳务输出作为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全市每年输出劳动力60万人次以上,创劳务收入13亿元左右,人均创收2100多元。定西人与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没有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是难以想象的,但单纯依靠自身的发展来吸纳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对这些地方来说,农民的转移就业本身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就业创业本领,有的实现劳务移民,有的变成产业工人和市民,有的返乡后自主创业,从而有力地促进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着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但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定西的经济社会转型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大范围的转移就业,一方面劳动力素质同劳务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农村一些地方也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的现象。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国家确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政策背景下,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也被提到了重要日程。定西抓住机遇,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了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入手,优先发展社会事业,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反贫困战略。这一做法称之为“反弹琵琶”,突出了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能动作用。

  围绕这一战略思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定西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倡导市县委书记、市县长都要当“教育书记”、“教育县长”,全面实现了普九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蓬勃兴起,依靠教育脱贫致富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乡村卫生院所、文化站室、农村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围绕关注民生办实事,加大农村饮水、道路、沼气、通讯、电网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路通电话。

  三是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自愿联合,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0多个,会员农户近5万户。

  四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五保户供养标准,使农村最急迫的社会问题有所缓解。

  五是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围绕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而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更加艰难的过程。无论是改变生存发展条件还是发展现代产业,无论是减少农村人口还是促进社会转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贫困地区就一定能够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

  (陆浩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