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彭浦:老镇绘就新篇章
辛亥革命网 2008-12-05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清芬 朱 英 查看:
从多媒体大厦鸟瞰大宁绿地
多媒体大厦
帮困结对学生赠送给联合汽车党支部锦旗
彭浦镇舞蹈队
改造后村民入住的新住宅小区
第一个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亿元乡镇”,第一个完成所有在职人员户口“农转非”,第一个实行农民退养制度,第一个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摄影类)”,第一个建成现代教育园区……闸北区彭浦镇30年来在上海乡镇中开创了太多的“第一”,既为该镇从农村乡镇迈向现代化城镇开辟了一块“试验良田”,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乡镇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深秋太阳下的上海闸北区彭浦镇,显得富足而安详,沿街两旁的绿化带浓郁一片,树叶绿得几乎透明。
现代的建筑,时尚的陈设,醒目的广告,让人处处感觉到发展的活力。目前,闸北区彭浦镇已拥有多媒体、万荣、塘南等颇具规模的现代经济园区,在这些园区注册经营的近3000家非公企业,每年上缴的税收占到全镇的70%.2007年,彭浦镇工业产值和三产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06.21亿元,跨入全国百亿元镇之列。
走进彭浦镇综合党委办公室,一份《彭浦乡志》映入眼帘,上面有一段文字记述印象深刻,这是毛泽东同志1955年11月24日为彭浦镇“白遗桥蔬菜生产合作社”作的批示:“这个合作社的经验,不但城市近郊地区可以参考,其他地区也可以作参考。”至今,53年过去了,彭浦镇经过不断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发挥自身优势,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两新“组织党建为抓手,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快彭浦镇发展步伐,为建设惠及彭浦镇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
实力彭浦,环境助推经济腾飞
从年总产值仅2100余万元,到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从农田菜地、牲畜棚屋和简易农舍遍布的市郊乡村,变身为拥有68万平方米浦西最大绿地、80余万平方米的经济发展载体和420万平方米中高档住宅楼宇的现代化城镇…… 彭浦镇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彭浦持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闸北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镇领导深深意识到要发展就必须要改革,要改革就要大胆创新。他们改变了过去一直以农业、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以工业为主和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现代都市产业新格局。原有的经济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到仓储经济到乡镇经济再到联合经济,最后到目前如火如荼的招商服务中发展起来的科技经济,彭浦镇经济从弱到强,财政数据直线翻红:1987年,当时的彭浦乡总产值为1.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13.4%,第二产业占82.2%,第三产业占4.4%,并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首批、上海第一个全国“亿元乡镇”;1997年,全镇总产值为11.1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占2.2%,第二产业占58.3%,第三产业占39.5%;2007年,全镇总产值106.21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第二产业占23.4%,第三产业占76.6%;今年1至10月,全镇总产值已达到114.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22.7%,第三产业已达到了77.3%。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彭浦镇确定了“文化重镇、绿色彭浦”的目标,始终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筑路、治河、种绿、建楼宇,村里的农民都搬进了新居,镇的面貌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放眼望去,到处是“花园”式的企业,“绿色彭浦”真正做到了名至实归,这里不仅拥有成片成片的绿地,还拥有浦西最大的绿色“氧吧”、上海十大魅力景点之一——68万平方米的大宁灵石公园。优美舒适的环境为彭浦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加快了当地经济的迅速腾飞。这也正好应了镇里领导一句话:“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目前,彭浦镇已完全融入到上海现代城市的大格局中,在7.88平方公里的镇域内,形成了北部是现代交通物流区,中部是汽车商务区,南部是多媒体科技产业区的产业格局,二、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非公企业,已成为彭浦镇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支柱和基础。
彭浦镇已构筑成高新科技产业、汽车商务业和现代交通物流业为主的产业框架,上海多媒体谷、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清华大学科技园、上海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龙软万荣基地等总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的现代产业园区均在该镇安营扎寨,德国莱茵技术集团、上海联合汽车集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等3000余家中外企业在此入驻。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已成为推动今日彭浦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引擎。
文化彭浦,动静相宜大放异彩
文化是彭浦镇的灵魂。与闸北区文化一脉相承的彭浦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里,人们汲取着文化的“甘露”,彭浦镇营造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氛围。
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首批进入全国“亿元乡镇”行列的经济强镇,富裕起来的彭浦镇居民,开始逐步追求充实而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彭浦镇居民在党组织引导下,组织起一支支民间文化组织,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美。
在摄影爱好者陈启明、李为民等人的带领下,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至90年代中期,彭浦镇已发展成一支拥有700余人参加的摄影爱好者队伍。他们举起相机,定格生机盎然的乡村田园风光,拍摄农家儿女日新月异的风采,聚焦乡村迈向现代都市的清晰轨迹。他们还时常结伴到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摄下秀丽的祖国山河美景。彭浦镇农民摄影作品,至今已有500余幅参加全国和省、市级影展,另有300余幅被选送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收集彭浦镇摄影爱好者的54幅作品,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农民摄影作品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电视台也还专题片《镜头对准希望的田野》,向全国介绍彭浦镇打造“摄影之乡”情况。2000年5月,彭浦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第一个摄影类“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连续3次被市、区政府命名为“摄影之乡”。目前,彭浦镇有20余人成为全国、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
除了摄影艺术外,社区中老年舞蹈队也是彭浦镇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舞蹈队曾多次代表上海出去交流演出,已在全国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大赛上屡获大奖。2005年春,镇舞蹈队跨出国门前往新加坡,参加“国际乐龄舞蹈、服饰艺术大赛”,在世界各国100余支参赛队伍中,以展现中国江南风光的民族舞《乡情》,一举摘得“节目演出大金奖”和“节目组织金奖”两项殊荣。前不久,她们还应聘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在舞蹈活动的引领下,彭浦镇拳操、鼓乐、戏曲等其它社区文艺活动也蓬勃开展了,每年投身社区文艺会演的社区群众1.8万人次。据统计,全镇现有各类群众性文化社团110余个,名列上海各乡镇之冠。目前,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彭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封顶,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面竣工。
经济高速发展的彭浦镇,就像舍得腾出巨幅地块建造大宁灵石公园一样,也十分乐意腾地发展教育事业。2002年12月,占地310亩、总建筑面积达17.1万平方米的沪上第一个教育园区--闸北现代教育园区,在彭浦镇原平路正式建成。园区内的高等职业学院、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等一应俱全,全镇总计17所学校,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于一体。而这些优秀教育资源,也成为彭浦镇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学习的良好场所,全镇每年有7.5万人次在各级社区学校学习文化、才艺和职业技能。
稳定彭浦,以人为本追求和谐
十多年前,彭浦镇开始迈出从乡村走向城市化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发生着强烈撞击。从2004年开始,彭浦镇进入了矛盾集中暴发期。如在进行旧宅改造、撤村改制等问题,有些村民有疑问而集体上访;上世纪80年代征地转出的有些市民,也时常为“过去征地吃了亏”而要讨个说法。彭浦镇党委、政府认真梳理了这些矛盾,分类进行化解。凡是群众讲的有道理的,想方设法予以解决;部分利益受损的给予部分解决;对于按政策不能解决的,向群众宣传政策,做好思想工作,求得群众理解。
“不能亏了老百姓”,这是彭浦镇党委、政府一直考虑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对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他们都放在心上。这些年,彭浦镇大量的社会矛盾得以逐步化解,主要是得益于上级支持、群众理解,也得益于他们“上不亏党组织,下不亏老百姓”的工作思路。
镇干部满怀信心地说:在基层工作不能怕矛盾,不能怕麻烦,应该勇于面对群众解决问题,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些矛盾总是能化解的。
服务彭浦,不懈探索再创业绩
“向非公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致敬!”——这条由闸北区彭浦镇综合党委拉出去的巨大横幅,至今很多人谈起来还会记忆犹新。
2007年4月的一天,综合党委工作部接到一个非公企业经营者的电话。打来电话的是镇域“两新”组织华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者。电话中说:“我上班途中看到了你们综合党委在原平路等街头挂出了‘向镇域内非公企业经营者、员工致敬’和‘全镇上下都来重视、关心、支持、扶持非公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氛围’的横幅了,这是我在彭浦镇办公司以来第一次见到,看了心里很开心,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彭浦镇综合党委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重视、关心、支持、扶持非公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为镇域非公企业营造了“企业投资我引路、企业发展我服务、企业困难我帮助”良好的发展氛围。“本来没人管,现在有了‘家’!”——这已经成为了彭浦镇“两新”组织的心声。
做了多年党建工作的镇党委和镇综合党委的同志们,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方面的感触很深:“这几年,镇里的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等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基层党组织如何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并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这是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乡镇普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值得我们深思且要作深层次探索的问题”。
为进一步夯实“两新”组织党建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扩大党的影响力,彭浦镇综合党委还针对“两新”组织发展现状和客观需求,把“服务”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整合党和政府的各种资源,以全镇三千多家“两新”组织为服务对象,推出了“三全”工作目标、“十送”服务内容,做实了“两新”党建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以“党的建设全覆盖、促进发展全方位、劳资双方全满意”的“三全”为工作目标,开展内容丰富的“十送”服务:一送信息。输送各类信息,创造交流平台;二送教育。帮助解决非公企业员工及业主子女读书问题;三送知识。提供各类新的管理、生产、生活、科技知识;四送文化。帮助指导塑造企业文化及先进文化进企业;五送平安。确保“两新”组织有良好的生产治安环境;六送法律。帮助企业了解并运用法律知识;七送健康。为”两新“业主及员工提供健康指导、体检、求医问诊;八送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交通安全环境和市容环境;九送技能。提供各类员工培训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十送稳定。协助解决企业矛盾,化解消除企业中不稳定因素。为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镇综合党委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机制和配套措施,使“三全十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了显着成效,得到了经营管理者和党建专家的一致认同。
如今,在彭浦镇上,处处流传着”有困难,找党组织!“这句看似简单却温暖人心的话语。彭浦镇“两新”组织党建这朵“幸福花”正在生机勃勃地绽放着,全镇也因此充满了温馨和谐之美。
乡镇党委和政府作为国家政策实施的前沿阵地,一举一动时刻代表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稳定。在工作千头万绪的新的历史时期,他们认为,彭浦镇在大力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立足实际,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