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万物 乡镇企业显风流
辛亥革命网 2008-11-28 00:00 来源:番禹日报 作者:王汉文 高薇 查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神州万物,也为禺山大地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乡镇企业在禺山大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番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金秋十月,两鬓斑白的原番禺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的老领导们聚集一堂,回顾番禺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档到高档”的发展历程。
社队企业
乡镇企业的起源
改革开放前,番禺的乡镇企业叫社队企业,主要是面向农村、支援农业,以中小农具制造、农机维修、小五金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也有一些石场和砖厂。社队企业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原来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时期,政府提出大办工业的口号,在原有集体工副业的基础上办起大批公社企业。50年代末,番禺的社队企业总数1200多家,产值1200多万元。
60年代初,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中央指示“公社和大队一般不办企业”,不少靠平调起家或盲目上马的社队企业纷纷下马,只剩下了50多家,年产值约700万元。1965年,番禺县成立二轻工业局,生产中小型农具的厂企划入二轻所辖,公社一级企业所剩无几。这前后,接踵而来的是“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社队企业处于停滞阶段。
1970年,时值“文化大革命”,城市不少大企业“停产闹革命”,造成商品短缺。番禺的社队利用这个机会办起了农机厂或农具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缝纫社,以补充市场需要。1976年5月,番禺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77年2月,番禺县召开农村二轻工业划转会议(即农村工业划转各公社领导管理),从二轻工业系统中划77个企业归社队管理,社队企业得以逐步恢复。1978年,社队工业总产值1.46亿元。
改革开放
乡镇企业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当时,联产承包释放出巨大能量,广大番禺农民大举进入二、三产业,社队企业进入大发展时期。
1984年3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着名的中发[1984]4号文件,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把联办企业、户办企业都包括进去,并在政策、舆论、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番禺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为乡镇管理局,番禺县根据中央文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快镇、村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联办企业、户办企业“四个轮子”一起转。此后,番禺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1984年至1988年的5年中,总产值以平均增长35%的速度蓬勃发展。
1985年2月,番禺县被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1987年3月,国家科委确定番禺县为星火密集区;1987年8月,番禺全县22个镇都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1990年6月,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文件。这一切,给番禺的经济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番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一方面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建桥修路,继续完善交通条件,为困难地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县乡镇企业较好地完成治理整顿的任务,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新局面。
1991年,乡镇企业发展到18462户,从业人员173347人,完成总产值35.73亿元。工业产值超1000万元的镇村工企业有51家,超5000万元的有7家,超1亿元的有2家。镇办企业中,经营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镇属工企业有南村镇的番禺电缆厂、石楼镇的恒联食品机械厂、石碁镇的珠江机床厂等数十家。村办的企业中,石碁旧水坑五金综合总厂较具规模,拥有厂房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00万元,职工4000多人,1991年产值5000多万元,利税550万元。据统计,1991年,番禺的乡镇企业总数达18462家,产值35.73亿元。番禺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主要支柱。
小平南巡
乡镇企业上台阶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给了亿万农民和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极大的鼓舞。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番禺县,设立番禺市。1993年,番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主要内容为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工业发展和发展工业的有关优惠措施,共13条,将发展乡镇企业摆在重要位置。番禺的乡镇企业进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的发展轨道。
1993年5月,国家农业部评出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番禺名列第22位。
1996年,番禺市乡镇企业总数达25965家,职工总数360784人,全年实现总收入294.41亿元,总产值296.99亿元,出口产值113.40亿元。在全国40个工业门类中,番禺市乡镇工业有30个门类,其中缝纫、皮革、皮毛、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电子、电器机械等七个行业产值占镇、村工业产值的51.4%。全市乡镇超亿元产值企业35家,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企业417家。 番禺市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先进县(市),在全国县(市)中排第七名,在广东省排第二位。
1998年,番禺市乡镇企业局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管理先进单位,番禺市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县(市)。同年,首次全省乡镇企业“百强镇、百强企业”评选活动,番禺市进入“百强镇”的有石碁镇、大石镇、钟村镇、沙湾镇,进入“百强村”的有钟一村、九比村、陈涌村,进入“百强企业”的有珠江钢管有限公司、恒联食品机械厂。这年,乡镇企业总数26062家,总产值385.67亿元。
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25941家,从业人员444667人,实现总产值456.8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6.35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149.0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58亿元,上缴国家税金9.98亿元。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有45家,亿元村100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已初步建立起镇办经济、村办经济、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从1999年起,番禺市开始了积极稳妥地推进镇办集体企业的转制工作,至2000年底,番禺全区20个镇已基本完成企业转制任务。此后,乡镇企业似乎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2001年10月18日,乡镇企业管理局随之撤销。
(鸣谢:番禺区经贸局及原番禺县(市)乡镇企业管理局老领导为本文采写所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