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看深圳
辛亥革命网 2008-11-10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查看:
开发前的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高楼林立的蛇口工业区(2008年10月10日摄)。
新华社发
【提要】
深圳这座不满30岁的年轻城市,从零起步,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经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给人的印象总是与“率先”、“第一次”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圳一次次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千万深圳人有信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开创美好明天。
编者按: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深圳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终不渝的改革创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绿色深圳”……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珠江口东南岸,矗立着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深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在全国大城市中分别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获得国际专利2480项,均居各城市第一位。面对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谁能想象,29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边陲小镇!
是什么力量把这座年轻城市魔术般地呼唤出来?凡是了解她历史的人都会回答: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于1979年3月设市,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她为改革开放而生,伴随改革开放成长。深圳29年的发展成果,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结出的硕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设立经济特区,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探索改革开放的经验,成为党中央的一个重大决策。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深圳作为一个试验田,几代中央领导同志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邓小平同志是设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刻两次亲临视察。1984年1月,当人们对经济特区还存有一些疑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坚定了深圳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视察,高度评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明确肯定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求深圳在改革开放中要“大胆试验,大胆地闯”,要“搞快一点”。江泽民同志作为经济特区的创办人之一,曾14次到深圳。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重申中央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变,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为深圳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特区建设。2005年8月,胡锦涛同志到深圳视察,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鼓励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使深圳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一次次大解放,激发出了无穷的创造智慧和巨大热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像当年奔赴延安那样来到深圳创业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5次重要讲话,可以说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深圳改革发展史上的“5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