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腾飞(2)
辛亥革命网 2010-08-21 00:00 来源:搜狐网 作者:搜狐网 查看:
招商银行大楼
三、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阶段(1993~2002年)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深圳经济特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
在体制改革方面,主要特点是体制创新、建立框架。深圳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实行国民待遇。三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按国际惯例推进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简化查验手续。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是积极推进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金融服务业合作、旅游合作,等等。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年)、2000亿元(1998年)、3000亿元(2002年)的跨越,累计向中央财政上交3663亿元。
四、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招商银行大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共深圳市委提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深圳继续深化改革经济和行政体制,同时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食品总公司等市属国有企业部分股权转让,出版实现国企产权多元化;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体系;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力争实现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全面接轨。二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等,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举办文博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六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雇员制和职员制。七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八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等。
闻名中外的深圳速度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物流环境,吸引更多世界着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落户深圳。
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三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四是继续推进深港合作,签订深港“1+8”合作协议、“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和深港“1+6”合作协议,开放深圳湾和福田口岸,加快在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机场、教育科技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落实CEPA和“9+2”合作框架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