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六十年:“发展成果”篇
辛亥革命网 2010-07-04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信息产业经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从曾经的全球过期信息产品的“抛售地”,到今天成为信息产业大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
1、产业规模扩大,内部产业结构优化
1998年以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条件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规模由1989年的世界第九位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三位。由于强劲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了吸引外资的强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全行业吸引外资总额超过700亿美元,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万多家。由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到海外投资建厂,并建立科研机构,试图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因此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致分为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目前三大类的比重逐渐趋于合理。随着“十五”专项、909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发展迅速,新型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实现同步快速发展。三大类制造业协调发展。
有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之称的软件产业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有战略性的意义。为了把我国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我国相继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措施,为软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软件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21世纪初,我国的软件产业销量额达到约800 亿元。其中软件产品销售额约为320亿元,软件服务业收入约为400亿元,软件出口额约为10亿美元。我国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为4000多家,各类软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人。
2、信息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第一,信息产业的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基地;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基地。这些基地的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基础设施。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在形成一批信息产业中心,包括:以武汉为中心的光通信产业中心,以长沙、西安、成都等城市为中心的软件产业中心。西部企业如成都托普软件、陕西长岭、西安大唐电信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推动了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
第二,信息产业的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企业改革、重组及政企分开进程的加快大公司、大集团发展迅速,开始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信息产业的大公司,竞争能力增强。2002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十几家,其中前十家的销售收入和利润额大概占到该行业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3、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信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引导下,加快了技术革新的步伐,在依靠自己自力更生努力探索和打开国门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前提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系列重大成果不断显现。集成电路已具备0.25微米芯片设计开发和0.18微米芯片规模生产能力,紧跟世界一流水平。我国软件开发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在基础软件方面,我国已开发出了COSIX操作系统、COSA国产系统软件平台、中文LINUX操作系统和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在支撑软件方面,我国开发出青鸟等软件工程工具、软件复用技术和软件的构件化生产技术;在应用软件方面,国产电子排版系统、财务软件、杀毒软件和翻译软件在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我国计算机开发生产水平也已进入国际前列,“银河”、“神州”、“曙光”等巨型计算机计算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