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粮仓”到“全国肉库”的历史变迁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晓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大粮仓。 ,从“天下粮仓”到“全国肉库”的历史变

 
吉林省德大有限公司肉鸡加工生产线(资料照片)。
 
 
一名工人在吉林省犁树县大房身乡养牛专业户胡俊桥家喂牛(资料照片)。
 
作为我国传统大粮仓,吉林省畜牧业发展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养殖技术、观念落后,畜牧业发展始终不成气候。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吉林省在坚持粮食生产不动摇的同时,做好粮食过腹转化大文章,畜牧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目前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天下粮仓变成了全国肉库。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大粮仓。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都一直位于全国之首。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连续登上150亿公斤、200亿公斤、2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成为全国唯一的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2008年粮食产量达28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吉林省牧业管理局局长贾涛说,东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粮仓,吉林省发展牧业经济有明显资源优势。“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当时养殖技术不到位,饲养周期长,养一茬生猪两三年才能出栏,畜牧业发展始终不成气候。”贾涛说,“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吉林省梨树县最先发明暖棚养猪新技术,随后各种养殖新技术层出不穷,到现在一茬生猪三四个月就可出栏,一年能养两茬半。”
 
“60年风雨历程,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跨越。”贾涛说,1989年首次实现猪肉自给,同时实现了由畜产品输入省份向输出省份的跨越;2000年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实现了由农村经济依附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进入新世纪以后,畜牧业发展的功能和领域不断拓宽,结构不断升级,现代化要素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畜禽品种由传统意义上的猪马牛羊,发展到包括鹿、蜂、狐、貉、貂等特种经济动物在内的几十个物种,牧业产业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快速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跨经济部门的产业系统,加快了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跨越。
 
回顾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首先是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生猪、肉牛、奶牛、肉鸡等主要畜禽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区域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二是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吉林省畜产品难以自给,没有剩余畜禽原料可供加工,到2008年,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14个,畜禽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2亿头(只),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6个,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71个。
 
近年来,吉林省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面推广了高产奶牛生产及扩繁技术、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肉羊舍饲育肥配套技术等10项实用技术。组织千名牧业科技人员,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全省1018名牧业科技人员累计入户指导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1万多个饲养户开展健康养殖,全省牧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5%,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
 
“2008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实现77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7%,产值超过种植业。”贾涛说,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48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1%,畜牧业已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大粮仓实现了向“肉库”的历史性跨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