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徐州百货业

辛亥革命网 2013-09-09 00:00 来源:徐州史志网 作者:张忠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徐州鞋帽形成行业约在光绪16年年,当时徐州城鞋店有俊茂恒,帽店有庆盛余、福生恒、顺兴云、聚盛全等10余家,雇用店员约40 ~ 50人。中华民

  百货业是指鞋帽、文具、钟表眼镜、金银首饰等行业。

  徐州鞋帽形成行业约在光绪16年(1890)年,当时徐州城鞋店有俊茂恒,帽店有庆盛余、福生恒、顺兴云、聚盛全等10余家,雇用店员约40 ~ 50人。中华民国建立后,徐州又出现了一批专业鞋帽庄。较出名的鞋店有三聚、天履、三景、春和;帽店有庆盛含、德庆永、吉顺成、鸿盛太、德顺和,当时最为有名的是三聚鞋店,其前身是俊茂恒鞋店,业主为胡兆俊之父,店址在当年鼓楼街中段。该店是典型前店后坊商店,门面三间有两个橱窗陈列不同的样品,以门市销售为主,兼营批发,雇用营业员和制鞋工人20多人。胡兆俊经营后,将俊茂恒改为俊记三聚鞋店。1937年春,胡兆俊年老,由徒弟王永钦经营,改为永记三聚鞋店。三聚鞋店的鞋,由于质量好,因此营业额居同行业的前列,抗战前每天销售布鞋百余双、皮鞋30余双。40年代该店的营业有了较大发展,每天销售布鞋200余双,皮鞋100余双,销售范围不断扩大,北至滕县、东至海州、南至蚌埠、西至商丘等地均来三聚鞋店批购。四十年代,三聚鞋店有营业员和制鞋工捕拘留70日,并遭毒打及刑讯。为拯救这些人,葛璧玺不惜向日本鬼子下跪,声泪俱下恳求让他们活命。彭永恩夫妇在返美轮休之时途经日本东京,乃向日本外务省抗议,众人乃获释放。

  1941年,美籍传教士们利用返国轮休的机会向美国大众宣讲日本在华侵略暴行,并发起拒售废铁给日本以供其作侵华战争之用的运动。

  1941年9月,在沛县传教的中国籍牧师冯化安为扑灭日本鬼子在他所任职的教堂稻草屋顶上所放的火,在他的妻子及三个儿子面前被日本鬼子用刺刀刺死。同时被杀害的还有他的弟弟冯化恩。冯化安毕业于华北神学院,殉职时为 Chi San church牧师,该教堂为中国家庭传道会(Chinese Home Mission Society )所赞助。

  1942年12月8日晨,驻徐日军司令通知仍在徐州的美籍传教士彭永恩、荣我华以及来自宿迁的俊清三人,美日已经开战,传教士不准离开住所外出,不得传教。由于他们无法外出购买粮食及日用品,中国教友乃慷慨捐送给他们食物和礼品。此时有35年历史的教会学校已为日军占用,教会医院被日方接管,教会的其他财产亦都受到查封。

  1942年6月,所有在徐州及苏北山东地区的外籍传教士均被日本鬼子以火车运往上海,而后搭轮船康脱凡弟号(Counte Verde)前往非洲的莫桑比克(Mozambique)以交换从美国运来的日籍外交人员及民众。换俘完成后,传教士们搭乘瑞典轮船格雷朴尚号(Gripsholm)前往纽约。

  后记:1946年之后,彭永恩夫妇、海牟登等美国传教士先后回到徐州,参与难民救济等工作。1948年底至1949年初,先后离开中国。——整理者注。人30多名,冬春生产旺季,还雇用一些临时工人,营业员和制鞋工人最多时达100人左右。

  徐州历代文具业经营较兴盛。清末开设的赵和兴文具店较为有名,经营笔墨砚、石板石笔。民国建立后,又增加了翠文阁、赵长兴、赵兴茂、益新等一批文具店,除原有经营笔墨纸砚等外,增加了钢笔、铅笔、自来笔、墨水、簿本等新文具。仅赵和兴一户就有40多人。当时使用毛笔非常普遍,徐州周围又没有生产毛笔的厂家,因此该行业发展较快,生意也很好。该行业到徐州沦陷前有8户,从业工人1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铅笔和钢笔的运用,再加上日军的摧残,大部分生产毛笔的店家破产,大户的规模也大大缩小。解放战争时期,更是一蹶不振,逐年衰退,解放初只剩下7户,从业者50余人。

  民国时期,徐州境内钟表眼镜店发展较快,民国初年只有10多家,30年代发展到30家,日伪时期增加到40家,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发展到113家。其中店面较大的几家以修理眼镜为主,修理钟表为辅。他们是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业主为宁波人任敦义,民国7年开业(1918年),地址在察院街(今大同街)西头路南,有工人5 人,经营各种钟表眼镜、唱机唱片,兼修钟表,它是当年规模最大的名牌老店,徐州沦陷前夕歇业。茂得利钟表眼镜店,业主为宁波人任敦书,20年代开设,地址在享得利钟表眼镜公司的对面。大西洋钟表眼镜店,业主为宁波人任敦祥,开设于日伪时期,地址在公明街(今彭城路),当时也是营业较好的大店之一。亨达利钟表眼镜店,业主为宁波人吴仁亲,开设于日伪时期,地址在淮海路中段路北,也是名牌店之一。还有大昌钟表眼镜店、惠龙钟表眼镜店、大上海钟表眼镜店等10余家。从业工人近百人。兴盛时期,眼镜品种达上百种,平光镜、近视镜、花镜、风镜、两用镜齐全,价目不等,上等的价值百元,最次的值几角钱。最为发达的是亨得利,当时北至滕县、东至海州、南至蚌埠、西至商丘等地,多来亨得利进货。

  徐州金银首饰业最早是在清末,主要的商家是永荣兴、老风祥金银首饰店。民国时增加了宝成金银首饰店,除经营传统的银器、金银首饰外,还经营黄金、白银。装饰品有妇女用的头钗、耳环、项链、膀圈、手镯、镶珠宝的戒指等;男人用的表链以及能够翻转而又两面镌有名号的戒指等类;金银锭块铸制精美;整个店铺珠光宝气,琳琅满目。到1940年,全市有金银首饰店21家,店员和工人达80人。

   徐州百货业除一片门面的小店和一些前店后坊的商店外,还有综合性的百货公司。民国中期有天福、郑天兴、杨太记、天成、华丰泰、裕泰祥、晋隆、天福等百货公司。这样的百货公司在当时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最大的,不但货物品种多,而且装饰已经相当考究了,其中在察院街的天成、天福、裕泰祥、华丰泰等百货公司还安装霓虹灯,每到夜幕,百货公司周围五光十色,相当繁华。徐州最早的百货公司为天成百货公司,为宁波人顾效伦1920年创办,创办之初从业的店员20人左右。1934年,该公司在大同街东段建立3层营业楼,扩大业务,除一般百货外,还经营绸缎、呢绒、鞋帽、钟表、五金、瓷器、金银首饰、玻璃器皿、卫生用品等,营业面积300平方米,店员为107人。那时市民编了个顺口溜:“老天成,真正强;华丰泰,裕泰祥,宝成银楼老凤祥。”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百货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市民撤往农村四乡,殷实商户迁往后方,百货业集中的中道街(今彭城南路)烧成了废墟。日伪政权建立后,百货业逐渐恢复营业,徐州最为知名的商行为同盛永杂货店(其第三代传人张海波1956年选为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已经发展到一个庞大的百货业旗舰,分别开设了振兴颜料店、恒大颜料店、化成电料行;投资了天津同丰染料厂、大庆染料店、同裕颜料店,济南复兴织布厂、聚生颜料店,南京同兴袜厂,宿县华茂百货店,潍县成记颜料店,另在天津、苏州等地购买房产。1938年时仅同永盛杂货店从业人员就达30~40人,可见规模不同一般。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