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股票背后的山东火柴业(2)
辛亥革命网 2012-07-24 00: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建 查看:
争利亦争气
山东民族火柴工业蓬勃发展,各厂商为抢占市场进行了激烈争夺。
在青岛,振业与华北展开了激烈竞争,华北在所有有振业经销点的地方开设销售机构,用增加扣佣或向采购人员请客送礼的办法拉拢经销商,并以买火柴赠送肥皂、毛巾甚至是自行车的方式进行促销。
为争夺徐州市场,济南东源火柴公司采取与振业一样的赊销方法,而振业则告诫各代理店:凡卖东源公司火柴者一律提前在阳历年结账,致使东源公司因年终不能收齐欠款而撤退。
济宁、青岛分厂设立后,振业在山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便沿陇海线向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扩张,与占有这些市场的天津丹华火柴公司发生激烈冲突,在竞争中双方无所不用其极,“两家甚至采用互相收买火柴使其受潮后再投放市场的方法,来毁掉对方的信誉。”张锐说。
除了中国厂商之间的竞争,山东民族火柴企业还与日本企业展开激烈角逐,而这种竞争已不仅仅是争夺市场那么简单。
山东火柴工业与日本渊源颇深。19世纪80年代,日本大阪、神户地区的火柴工业开始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是重要的市场,丛良弼便是从阪神地区进口火柴回国销售。1906年,日本政府打算制定《火柴专卖法》,保护日本商社的对华权益,丛良弼联合其他在日华商代表向日本外务大臣加藤高明提交了《陈情书》,痛陈火柴专卖排出华商的种种弊端,火柴行业的“日本人制造,华商销售”的模式得以暂时延续。由此看来,丛良弼回国创办火柴厂除了受爱国心的驱使,不愿意受制于日本也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和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日本对华火柴出口遭受沉重打击,日本企业开始在中国设厂,与中国民族火柴企业争利。1917年,大阪磷寸株式会社在青岛创办山东火柴厂;1918年,日本合同磷寸株式会社在青岛设立青岛磷寸厂。当时青岛尚无民族火柴企业,两家一时独霸青岛市场。振业和华北打破了日本火柴企业对青岛市场的垄断,日本企业采用延长工时增加产量,同时偷税漏税降低成本,挤压中国企业,而中国企业一方面大力宣传“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争取消费者的同情心,一方面利用日本企业的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刺探技术和经济情报。
振业火柴公司创立伊始便引起了日本外务省的注意,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的济南派出员森冈正平,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可以预料,将来该公司(振业火柴公司)完成工厂建设之后,如果制造一开始,对从本国(日本)输入支那之火柴来说,事关重大。顺便提一下,本国向支那输出之火柴,以青岛为最,其中五分之四运往济南。”
1925年,日商在济南开办祥阳磷寸株式会社,1928年,日商又在济南设立鲁兴火柴厂,“(济南)有两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比丛良弼的振业火柴厂的火柴便宜,但质量也较低。”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在其著作中写道。
振兴火柴公司初创时,所用设备和原料均从日本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丛良弼不顾工厂有停产之虞,毅然从日本撤回所有办事机构和人员,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日本侵占山东后,染指民族火柴工业,强行控股青岛华北、信昌,济南的祥阳磷寸株式会社则吞并洪泰、东源两厂,组建了齐鲁磷寸株式会社。振兴火柴公司拒绝与侵略者合作,一直处于停产状态。1940年,日军实行火柴专卖,强令所有火柴企业开工生产,否则就被没收,高压之下振兴火柴公司于1940年4月恢复生产。1942年,由于火柴生产原料极度短缺,民族火柴企业濒临倒闭,振兴火柴公司在1944年仅开工一个月。八年抗战期间,山东民族火柴工业饱受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