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法币与金圆券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邵彦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与金圆券政策,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所谓乱世出怪招,但是怪招屡出却没有把国民政府从金融危机中解救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与金圆券政策,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所谓乱世出怪招,但是怪招屡出却没有把国民政府从金融危机中解救出来。当金圆券在大喜大悲中落场的时候,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历史也走向了终结。

  一、法币改革的背景

  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币制紊乱累经拟议而未能实现币制改革,由于20年代末30年初帝国主义各国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灾难而展开的货币战,使我国银本位币币值处于涨落靡定动荡不稳之中,农工商各业遭受严重打击,国民经济濒于破产边缘,币制改革更为迫切。国民党政府利用这一时机,遂于1935年11月宣布实施不兑现的法币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后,国民党政府得以逐步拉制金融,平衡财政收支,加强统治力量。

  二、英美日的博弈

  各国都企图在中国的法币改革中塞进它们的私货,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其中英国是最早介入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但由于英国害怕开罪于日本而拖宕了对华贷款,为美国插手中国币制提供了绝好机会。此后,在争夺中国财政金融控制权的角逐中,美国逐渐占了上风,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也开始超过英国。日本对法币改革持反对和破坏的态度,这形成了一种外在压力,这种压力的作用使国民党当局进一步投靠美、英两国,特别是投靠美国。与此相应,南京国民政府在对日外交方针上也由妥协退让转趋强硬。

  三、法币的实施与崩溃

  1935年11月 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收兑。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约计3亿元以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八一三”淞沪战起,外汇大量外逃,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外汇套购,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废止无限制买卖外汇办法。从此,法币对内既不能兑换银元,对外又不能自由买卖外汇,它就成为一种纯纸币本位了。

图1:民国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漫画《一壶酒换一斗米》,讽刺当时国民政府法币和金圆券政策,迫使民间撇开货币,以物易物,宛如回到原始时代。

  但由于连年战争和工农业生产萎缩,政府财政赤字有增无减,总需求与总供给无法平衡,便采用增发纸币的手段解决,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法币自问世以后始终处于贬值状态,到后来已无法控制。以100元法币为例,其购买力自1937年购买大牛两头,到1948年只能购买大米1/500两。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后,试图按国际惯例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主动开放外汇市场,实行外汇自由买卖,并通过中央银行抛售黄金回笼货币以平抑物价。但此举却招来大批投机游资大肆抢购黄金,黄金价格不断上升,物价未有缓和反而一阵猛增,无可奈何的宋子文不得不承认“政策运用不当”,辞去行政院长一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