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分站 > 河南辛亥志士 > 辛亥革命志士杨曾蔚史事考

辛亥革命志士杨曾蔚史事考

辛亥革命网 2025-07-05 12:14 来源:未知 作者:赵长海 查看:20199
杨曾蔚,河南开封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员,河南惟一加入“南社”者,在日本与同志发起成立“丈夫成城团”和“武学编译社,创办《武学》杂志,积极鼓吹军事救国。
  杨曾蔚(1879~1946),又名古霞,字少石,清祥符县(今开封市)人。以名诸生被选入开封市古玉津园明道书院,受业于湘潭黄曙轩先生。在明道书院时的杨曾蔚,为文雄奇跌宕,洒然有出尘之志,老师对其为文曾有批语“雄奇若大风发于水上。”[1]次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大清帝国有瓜分之虞,杨曾蔚慨然为救国计,遂决心投笔从戎,乃于1901考入河南高等学堂,先习英文、日文,于1904年赴北京练兵处,经过严格的甄拔考选,得以公费留学日本学习陆军[2]。他们这批同学共计40人,于8月份于天津乘坐轮船到日本。出发前在天津,时任直隶总督兼炼兵大臣的袁世凯专门传见此批学员。他们先入东京振武学校[3],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

  杨曾蔚在振武学校二年,又到姬路山第十师团练习一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杨曾蔚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生,与李根源、尹昌衡、阎锡山、唐继尧、李烈钧、程潜等均同期。此期学员系1907年6月入学,1908年11月毕业。


 
加入同盟会及南社

  杨曾蔚是河南最早参加同盟会的首批会员,据张钫回忆:“河南同盟会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初成立时推曾昭文为支部长。当时在日加入者有杜潜、朱奋吾、车钺、刘积学、潘印佛、杨曾蔚、刘醒吾、陈伯昂等。创办《河南》杂志,以张锺端为总经理,刘积学为总编辑,并特请周树人撰稿,共出版十期,宣传革命,影响颇大。”[4]由于《河南》杂志发文均为化名,现在可考的真实作者甚少,其在第一期上有文《民气为建立军国国家之要素》,从思想及行文风格上看,很似杨曾蔚的论著。

  杨曾蔚加入同盟会,是在同盟会河南支部成立之前,其具体时间不详,但据很多人的回忆及杨曾蔚自述,当在同盟会成立之初。据李烈钧自传叙其加入同盟会:“总理选择会员,手续极为慎重,余乃承张继、张华飞、王侃三君之介绍,始得入会。余既正式加入同期会,仍继续学业。是时有武学社应运而生,创办者为振武同学杨曾蔚,河南人,亦同盟会同志,与景定成(宁梅九)交甚密”[5]杨曾蔚与李烈钧交往甚密,从其自编诗词《古霞诗钞》中即可看出,终其一生,与李烈钧吟咏唱和诗作甚多。如其与李烈钧同见黄兴后即有诗《同协和访克强归来感咏》,内有:“李子多奇谋,忼言气磊落。诚得一旅人,踏实立住脚。传檄震四方,摧敌如朽索。彼此同一心,笑言实雄略。”[6]表达其对黄兴的敬仰及慷慨激昂气概。

  又据李根源自述:
     密邀南北陆军同学李协和(烈钧)、孙馨远(传芳)、钟柏庵(鼎基)、陈辉圃(宏萼)、姜超六(登选)、卢子馨(香亭)、尹硕权(昌衡)、杨少石(曾蔚)、王佩卿(鉴珍)、刘炳初(洪基)、赵  济侯(康时)、乔子和(煦),覃天泉(鎏钦)、蒲仲衡(鉴)、周樾思(荫人)、李冰臣(德瑚)、梅勋彝(卓敏)、华阆荃(世中)、杨鉴章(文恺),周哲谋(应时)三十余人见克强先生,加入同盟会。[7]

  杨曾蔚是早期南社会员中河南唯一加入者。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革命文化团体,宣统元年十月一日(公历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会员主要集中在江浙、上海一带。杨曾蔚入社书编号253号,入社具体时间不详。但查入社书编号,邵元冲为256号,汪精卫为260号,景耀月(字秋陆、号太昭)为259号,而景耀月参加了1909年苏州南社成立大会,故杨曾蔚入社时间当在南社成立初期。也即在杨曾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曾到北京等待选考分配工作,在赴广西编练新军之时,曾在上海逗留,当是于此期间加入南社。杨曾蔚参加南社活动记载寥寥,在《南社从刊》第十一辑中,有《忆旧游十三首》,为杨曾蔚诗作,正好刊发在汪精卫《辛亥狱中述怀》诗之前。

  在杨曾蔚自己的记述中,则有1916年参加张园南社雅集的《申江春咏》,谓“南中诸友邀入南社雅集张园,摄影纪念,醉成二律。”“丙辰帝制忽起,云南起义,北京警严。禹行、秉初与余遁至申江,遇耿君鶡生诸友。余连年禅功,遭此蹉跎,误我精修。中夜不寐,嗟咏二律。”其二谓:“共和谁敢贪天功,解甲归田甘野翁。不必滇南能起义,纵使冀北也生戎。恢来体制仍民国,降得嗔痴即大雄。况是申江风月好,红尘又踏会群英。”[8]由此诗,可知杨对袁氏倒行逆施的愤慨。另外由此诗可知,杨在此以前尚参加过早期的南社雅集。


 
“丈夫成城团”与“武学编译社”发起人

  杨曾蔚热心军事研究,留日期间,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在振武学校的杨曾蔚加入同盟会。此后同盟会领导层在其内部成立一个核心组织,以留日学习军事人员为主体,名曰“丈夫成城团”[9]。此有盟中之盟性质,以军人为主,极为秘密,同盟会高层直接掌握,有说是黄兴亲自组建,亦有说是孙中山亲自组建,而其具体人数及姓名,则多有歧异。据参加“丈夫成城团”的李书城回忆:
     黄先生以为陆军学生须在回国后掌握兵权,不可暴露革命的真面目。因此,他嘱陆军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不到“同盟会”总部往来,陆军学生的入党证也由黄先生一人独立保管。并商议由陆军同学在“同盟会”会员中选择一批坚贞可靠的同志另组一个团体,名曰“丈夫团”,以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团员应具的品德。据我了解,当时加入这个组织的有李根源、李烈钧、程潜、李书城、赵恒惕、黄郛、尹昌衡、黄恺元、叶荃、温寿泉、曾继梧、华世中、刘洪基、程子楷、孙方瑜、曾昭文、耿觐文、李乾璜、仇亮、杨曾蔚、陈强、孙棨、高霁、杨源浚、殷承瓛、袁华选、陈之骥、姜登选、李浚、王孝缜、何澄、王家驹等。黄先生还鼓励家有资财的同志出资捐官,俾将来获得兵权可更大更快些。……辛亥武昌起义后,在南北各省举兵响应,充任都督及军、师、旅、团长的人,多属丈夫团的同志,都是黄先生所熟知的人。因此革命军人与黄先生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在革命军人中具有极高的威信。[10]

  丈夫团成立,作为具体组织者的杨曾蔚曾有诗《丈夫吟·并序》以志其事,谓:“留学陆军诸同志,因加以坚毅之组织,以为将来作事之根干。开会定名,黄君膺白,取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宜定名为丈夫团,互相淬砺。余深佩其卓识。”[11]

  杨曾蔚在振武学校时已是“丈夫团”主要成员,1907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其间发起成立“武学社”,与留学军事同仁创办《武学》杂志,并任杂志编辑。对于“武学社”,《李烈钧自传》有记述,谓:
     创办者为振武同学杨曾蔚,河南人,亦同盟会同志,与景定成(字梅九)交甚密。二人锐意布置河南、山西两省革命事务者。加入武学社之人物,大都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之学生,内有华世忠(字郎泉)、何子奇、杜幼泉三人,以其聪慧多谋,有北洋小三杰之称……当时之士官学生分南北两派,余因加入武学社,乃并属于北派焉。[12]

  《武学》由武学编译社发行。该社由中国留日学陆军的学生所组成。杨曾蔚是发起人之一,并任杂志编辑[13]。而“武学编译社”,即杨曾蔚所发起之“武学社”。据丁守和先生考证,该刊特别名誉赞助员有留日陆海军学生监督李士锐、出使日本大臣留学生总监督李家驹、驻日公使署参赞留学生副总监督张煜全、陆军步马科监督高尔登、陆军学堂正监督曲同丰。特别义务赞助员是《云南》杂志社总经理赵伸、安徽合肥黄盛鸿。该社设总代表、总经理、总编辑各一人,书记,会计、庶务、校对各一人,各兵科科员若干人,均由社员公举。[14]

  而据第一期“特别名誉赞成及职员纪念”照片,除李士锐、李家驹、张煜全外,计有:刘基炎、景斌、杨曾蔚、史瓛臣、陈陞章、孙传芳、穆恩堂、刘洪基、覃鎏钦、杨文恺、李兆纶。据出使日本大臣李家驹之《祝武学发刊序》,标注时间为“光绪戊申二月”,则此刊之筹备在此年之初即已进行。而该刊创建时之主要组成人员,如史瓛臣、陈陞章、李兆纶三人曾为日本参谋总部陆军测量学校第四期学员,此时情况不可考外,其余组成人员均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员。

  《武学》月刊于1908年5月创刊于日本东京,16开精装印刷。据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二卷)(下册)》所载,计有14期,停刊时间不详。该刊设有社说、教育、学术、海军、杂俎、传记、文苑、军事小说、调查等十二栏。其宗旨,据《武学杂志简章》称:“一、鼓吹尚武精神;一、研究兵科学问;一、详议征兵办法;一、补助军事教育;一,讨论各国军备;一、振兴海军计划。”

  《武学》之创办,虽则以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生为主,但得到了清政府的嘉许和赞助。有清政府的官方背景。故杂志以研究最新武学,冀补内地军界教育所不及为宗旨。据该社缘起说:是刊乃以修业余暇,搜罗其关于军事上之新出诸书,深加酌择,抽要译出,弃短扬长,惟求实用,将以供我国研究军事者之参考,亦以征世界陆军之进步。[15]
该刊极力鼓吹军国主义,是于当时的国际及日本环境密切相关的。如该刊创刊之社说有刘基炎文章《武学发刊之意见书》,其谓:“勿论何国,皆非有至大之武力,则不足以图存……故今世国家,恒以文明对国内,以野蛮对国外。换言之,即以战争对国际,以预备战争对国内。”[16]该社尽管有清政府驻日公使等的监督,并声言不问政治,但从《武学》杂志看,仍表明了要求国家强盛的爱国主义倾向。在该刊刊首用黑体大字印有:“武学万岁!中国万岁!四万万同胞均万岁!”表明了在清末举国鼎沸的危亡时刻,希冀用“尚武图强”的思想来挽救时局的期望。

  创刊号两篇祝词后,为“社说”,共计三篇文章,为刘基炎之《武学发刊之意见书》、谭鎏钦之《论近日当贵军人》、杨曾蔚之《呜呼战败后之俄罗斯》,其中杨文连载第一期、第二期,系统的分析论述了俄国战败原因。

  《武学》关于军事学的研究,既包括军事教育和军事建设,也包括各科军事学术,而各科既有原则的叙述,也有战役、战例的介绍。该刊军事调查分国内和国外,均详细而具体。另外,军事小说栏还载有札记小说,杂俎栏发表方日中的《队中日记择要》,文苑栏主要是刊载诗词歌赋。大抵以列强紧逼,国家危亡,提倡尚武,血战沙场为主旨,鼓励“男儿当奋起,及时猛进勿旁徨。”颇具磅礴气势,爱国热忱。图书广告栏载有武学编译社翻译和编译的几十种军科书目,亦有参考价值。

  杨曾蔚创办武学社,积极参与《武学》的编辑发行,除救国图存,颠覆清朝的实际革命需要外,均和清末留日学生受日本军国思想的深刻影响有关。而这种思想在杨曾尉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杨曾蔚于1908年11月士官学校毕业,离开《武学》社回国。为考察边防军事,杨从当时的高丽国入东北,一路游历到京。途中曾有诗谓“不经关外冽寒处,那识汉唐百战兴。”[17]。当时留日学习陆军的同学返国,积聚在京侯选派遣,杨和李烈钧(字协和)、姚维藩、尹昌衡(字硕权)、唐继尧(字蓂赓)、秉初、韩凤楼(字五峰)时常聚会。1909年冬,通过京考,杨曾蔚调赴广西。杨先到保定访禹行[18]、再到上海,然后趁轮船到南京、香港,后赴桂。杨曾蔚此次广西之行,踌躇满志,路过保定访禹行时,有诗纪之。诗序有“己酉冬,京考毕,余调赴广西,并约同志廿余人同往,因过保,访禹行畅谈。”诗谓:“天冷宜醇酒,煨鸡杂豆羹。风尘三尺剑,志气九霄鹏。南国多豪杰,北方几弟兄。莫辞长夜饮,计划定完成。”[19]

  此次南行广西,是受桂督张鸣岐之邀,到广西训练新军,1909年12月由上海趁轮赴桂,12月29日到达桂林,同行有日本士官毕业生孔庚、李书城、覃鎏钦、王勇公、尹昌衡等人。在桂林,杨曾蔚任广西督练公所兵备处帮办,而据其自述,身兼三职。此期间,与同盟会员覃鎏钦、尹昌衡等创办了《武学报》,吕公望为经理,希望在日本出版《武学》基础上,继续进行军事学术研究及革命宣传工作。至于《武学报》具体的内容,遍查各图书馆收藏,均未一见。此刊仅仅出版了二期,因王勇公、杨曾蔚等在广西新军中的革命活动,引起桂督张鸣岐极大恐慌,以“浮躁成性、遇事生风”[20]把这些革命志士驱逐出境。《武学报》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关于离开桂林的情况,杨有诗《自桂林北返途中作》纪之,谓:
     庚戌春,因同志皆绾军职,将练新军,群众侧目。又因黄花岗影响,官场遂联名控余等为革命。余时兼三处职,遂力指为首领。余不得已,乃约硕权(引者按:即尹昌衡,字硕权)诸同志,慨然北返。途中百感交集,吟此自遣:深惜群朋一网休,慨然退去竟何求?归来漫洒英雄泪,失败宁为国士羞?落落风尘谁识我,层层陷阱虎成牛。春花发罢秋江月,且到西湖櫂小舟。[21]

  此次桂林组织革命失败后,杨先返上海,后到北京继续创办刊物宣传革命并进行军事研究,在京郊恬淡自适,过起俨然隐士般的生活。其在《金台小隐》一诗的诗序中谓:“桂林各事,交与蔡君松坡。居沪乏资,陕晋同志,多居北京。余乃再到金台。有旷院数椽,辟地一畦,种菜自遣。同何君亚农,月出杂志一册。时与国风报馆诸友往来,俨如菜佣云。”[22]此处所谓同何君亚农(引者按:即何澄,字亚农)月出杂志一册,即是杨曾蔚在北京创办的军事学刊物《军华》杂志。而《国风报》,即杨之好友景梅九所主笔。而《国风报》在辛亥革命前后,俨然成为北方的同盟国的一个活动中心。


 
创办《军华》杂志

  回到北京的杨曾蔚继续进行文字编辑和革命鼓吹工作。辛亥革命之前,杨曾蔚参与了其好友景定成(字梅九)主笔的《国风报》,并在北京创办《军华》杂志。

  1911年2月,同盟会员白逾桓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其主编(或主要撰稿人)为景定成,此后报馆逐渐成为在京同盟会员集中的地方。如田桐、程克、冷公剑、张友于、温楚珩等均寄宿于报社内。杨曾蔚作为景定成的老友,积极参与了《国风报》的工作。如杨曾蔚曾有诗《读景梅九诗随咏》谓:
     国风报馆,势将断炊,每日梅九执报叫卖。乃向余请米,余遍顾室无长物。只一敝袍,典亦无济。忽一转顾,喜曰,得之矣。乃脱狐裘而衣敝袍。梅九既以支持,即与语曰,当君白狐裘,言论的自由云云。时值严冬,乃俱窘如此。把美酒以欢喜,对雪花而概叹,遂不觉成一律云:冽冽北风大雪寒,朝来顿觉敝袍单。半壶醇酒我能热,百两狐裘君且宽。敢笑十人同一菜,那堪再窘与双难。欢谈莫谓严冬冷,已足群朋廿日餐。[23]

  《军华》月刊于1911年7月创刊,军国学社编辑发行,停刊时间未详,现仅见三期。从当时形势看,或许也就出版了三期,至辛亥革命爆发而停刊。该刊设有图画、谕旨、奏折、论说、学术、章制、调查、译丛、军要新闻、文苑等。该刊主要作者有杨曾蔚、何澄(字亚农)、寰游、翊武(即张鹗翎)、方咸五等,基本都是杨曾蔚留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的同学。如方咸武,或即豫籍留日同学张国威(后曾任河南北伐军司令);翊武,即张鄂翎,同为豫籍留日同学。而该刊主事者即杨曾蔚与何澄。从刊物类目设置、内容和风格看,完全继承了东京《武学》的风格,可谓一脉相承。

  该刊极力鼓吹军国主义,杨曾蔚在该刊《祝军国学社之出世词》谓:“横风云于大地,震霆雨于中天。八埏有不庭之征,万国无弭兵之望。戎装世界,尊国体惟仗强权;铁血世界,能战胜即是公理。”“此非实行军国主义,绝不容建国于兹地球上者也。”“欲造军国,先造军人。能得军人,始成军国。”“强国在兵,强兵在学。”“肇我军国,基兹学社,军国学社之当然出世也。”[24]

  对于此种不得不实行军国主义,铁血政策的缘由,作者更是饱蘸血泪,对中国可能遭受瓜分,亡国灭种的境况进行深刻的剖析。“况乃大局有卵累之危,恐将立地无锥。偏当列强利瓜分之急,实在贪天可厌。看朝鲜不过十年,从事已矣。向秦庭痛苦七日,亦是枉然。国亡定种灭,莫想挂顺民之旗;文丧必史灰,谁与作贰臣之传。不必殷鉴,可问华侨;谓无铁证,请看韩主。古或有四朝元老,今难当万国公奴。”[25]

  面临此境,作者一再告诫警示军人,“宁大陆俱沉于海,誓毕生不共此天。所望全国军人,午夜刺锥,寅明枕戈,秣马龙堆,洗兵鱼海。天下事不足为也,东西强何屑畏哉!”“大解脱自无生死,真道德方成英雄。舍人做去,拼命干来。硬造成上马杀贼,下马布露,才终有个翻手作云、覆手为雨日。此军国学社之所以出世也。”[26]
此出世词气势磅礴,悲愤激昂。在辛亥革命前风雨飘摇的时刻,不谛是一声通彻心扉的呐喊,一篇惊顽振俗的发刊词。

  在此三期刊物中,其中每期的“论说”仅见前两期,均为杨曾尉所为,即第一期的《祝军国学社之出世词》,第二期的《神圣军人论》。而其《神圣军人论》可谓辛亥前的军国思想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该刊出版后,颇受军事当局的重视,陆军贵胄学堂及军界人士张绍曾、刘恩源、阎锡山等二十余人捐款支助,成为军国学社的名誉赞助员。在起首的图画中,载有军咨府大臣毓郎、陆军正副大臣廕昌、寿勋等的图像。另有冯国璋、段祺瑞等要员所赐赠相片及题词等。

  作为一种军事学术杂志,该刊鼓吹军国主义、军事至上、军人神圣。该刊极为关注国防建设,对于俄国的扩张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有《战败后之俄国近状》、《对于西北边防之研究》等文章,分析沙俄军事动向及我国西北边防的对策。另外发表了大量的军事学术论文,介绍了许多国外军事动态和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消息。如“学术栏”的《统计与军事之关系》、《战时经费筹备论》等文章,研究了经济与军事之间的关系,介绍统计学在军事学上的具体运用。《旅顺要塞战研究》,是研究旅顺要塞配备、构筑及日俄攻守战情况。该刊的“调查”及“军事要闻”两栏,主要调查介绍外国军事动态和近代军事技术发展情况。

  另外杂志辟有“文苑”一栏,其第二期“文苑”则为杨曾蔚所撰写之《新拟军歌数章(并序)》。军歌分《励志》《行军》《冲锋》《奏凯》《凯旋》《真军人》《大将军》共计七首,并标明“有谱”、“另谱”字样。其序谓“唱歌一事,于国民精神大有关系。况兵以气胜,歌以齐心,语云:兵营中切不可有暮气…尤期于我帝国好男子敌忾称雄,以拨展身手于东西强国之林,而彼此对照。”[27]由此可知杨曾蔚之用心。其谱写之军歌,以弘扬爱国精神,激励士气为主,如《励志》歌谓:“少年志如虹,闻鸡起舞,晓月挂林丛。爱我祖国,西峙昆仑,南带汪洋,江河气冲东;旭日曈曈连海红,彩霞照天中,爱国精神勇。我中华代代有英雄,国旗天半飞黄龙。少年少年,圆穹勒功,二十世纪主人翁。”[28]

 《军华》从1911年7月创刊,至9月出版三期后,至辛亥革命爆发而停刊。虽则仅仅出版三期,但影响甚大,其创刊号至9月份曾经再版。该刊在清末民初军事学术研究方面的开拓之功不可磨灭。


 
参与起义组织

  辛亥革命前的杨曾蔚表面上隐居京郊,创办刊物,从事军事研究,实则积极联络同志,运动革命。对于此段辛亥革命前夕的隐居生活,杨曾蔚有诗《辛亥夏大雷雨中作》纪之,谓:“金蛇闪闪声隆隆,五百年来日又中。绝地通天听辩论,排山倒海战英雄。四驰雷声全球净,一洗尘埃万古空。归老林泉松下卧,兵书高枕不言功。”貌似归老林泉,实则静听雷声,期待五百年来日又中。实在是大战前夜的生动写照。

  辛亥革命后,杨与同学景梅九先到太原,运动姚维藩起义。这是因为当时山西巡抚为陆仲琦,而陆之儿子陆光熙亦为日本士官学校学生,并一同参与编辑过《武学》[29]。而在这年的山西新军混乱的起义中,巡抚陆仲琦及儿子陆光熙同时遇害。在太原,杨赠宝刀于同学姚维藩,有纪曰:“时当初秋,余自北京赴太原,与维藩弟谈,夜深酒酣,即以宝刀赠之。”勉励其为“北方落落无几人,太原总数君第一。我来千里赠宝刀,汾水五色晋云高。一举恢复旧山河,无愧龙门盖代豪。”[30]

  此后杨曾蔚参戎吴禄贞幕府,旋又赴滦州,游说张绍曾,被兵包围,后突围而逃。对于杨曾蔚运动张绍曾起义之事,其有诗及诗序详细描述其惊险过程。“辛亥八月,余年三十有二,在金台编报种菜。及南北大演习之议定,诸报馆遂推余往滦州参观军事,不觉喜吟云。沉蛰经年垦草莱,今时需尔用奇才。这回大展风雷略,晦闷中华要打开。”此后被逼出逃,有诗《自滦赴津途中感歌一首(并序)》,其诗序谓:
     辛亥八月十九日,闻武汉已起义。时二十镇统制为张君敬舆,是镇新旧军官,主张各异,余主革命。蒋君雨岩来谈,亦力言之。乃大触旧官之忌。夜中与统制正谈,时北京日报经理朱淇亦在座。忽群兵譁入帐中,怒目跪求统制,即请除余,以安军心。移时,张君抚慰之而去。不久又一军法处长来,剑拔弩张,立叱余随出。余大声叱之曰:“余乃堂堂正正的革命党,单身来尔二十镇中,为救中国耳!汝何人?今汝将何为?余以一身当之。”移时,彼竟自出。张君曰:“事急矣!有火车,你走吧。”乃使兵拥余出,遂登车,百感交作,曼声当歌,以舒愤耳。”其诗谓:“煌煌星斗照滦州,座上嘉宾几楚囚。专想飞天皆汉帜,那知倒地尽吴钩。纡盘难泄英雄愤,水火已成新旧仇。忽迫竟为门外客,单车早待路西头。”[31]

  此后,杨曾蔚冒险再次到滦州运动张绍曾,有诗《再到滦州》,谓:“再到滦州事可知,时机迅速莫迟疑。英雄常说救中国,血捨沙场是汉儿。”此后杨曾蔚不得不出逃天津,至天津阅报才知道,“清廷自廿镇统制以下,悬赏通缉,乃即隐船底,苦无行李,卧于菓中。”[32]终于到达上海。
杨曾蔚南下上海,与豫晋同乡一起推举于右任为豫、晋、秦、陇四省联军总司令。1911年11月发起成立河南北伐军支部,组织成立北伐军。12月,陆军将校团又发起成立直豫皖三省北伐军,而河南干事员则为杨曾蔚、刘基炎、曾昭文。此后河南北伐军(又称威武军)在司令张国威(豫籍,东京士官学校第六期)、副司令张鹗翎(豫籍,东京士官学校第六期)的带领下,一直开到了豫鄂交际地带,直到议和后被遣散合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应江西都督李烈钧之邀,任都督府参谋长。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独立,举兵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爆发。杨曾蔚参加讨袁之战。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杨曾蔚又应云南都督唐继尧之邀,赴云南任都督府参赞,并曾任云南讲武堂教官。1915年12月,李烈钧、蔡锷先后抵达昆明,12月25日,蔡锷会同唐继尧、李烈钧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组织护国军讨袁,出兵贵州、四川和两广,杨曾蔚参加讨袁护国战役。1917年7月1日,杨曾蔚参加反张勋复辟之役。他前往黄陂,与其卫队长郜晓楼相约,以200人保卫总统府,以王天纵百余名武装袭击张勋后园,夺张勋汽车,又与时任第八师营长的李捷生从夹道自北袭击张勋宅第。
 


壮士暮年

  辛亥革命后,杨曾蔚从北京奔赴上海,直接参与军事组织工作。南北议和,民国成立初期,同盟会逐渐分化,杨曾蔚和黎元洪、蓝天蔚、孙武、宁调元、吴敬恒等,发起成立民社组织。民社仍以军人为主体,特别是参加武昌起义的师旅长,多为民社成员。民社抵制南京临时政府,拥黎拥袁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在民初党派林立,分分合合的纵横捭阖中,民社于2月29日改组为“进步党”。其后更是于5月8日,改组合并为“共和党”。

  此后的杨曾蔚或许看到军事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革命者的军事实力与北洋军阀也相差甚远,慢慢的也就由热血沸腾的铁血军人,激昂慷慨的军事鼓吹者,意志彷徨消沉。

  宋教仁遇害后,在袁世凯的软硬兼施下,国会中国民党议员逐渐分化,1913年2月17日,孙毓筠、王芝祥、于右任、章士钊等发起成立“国事维持会”,杨曾蔚在京参加。“国事维持会”宣称“以维持大局、俾国家得抵和平统一”为宗旨。该会在许多重要问题上支持袁世凯。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国事维持会”孙毓筠、王芝祥、温寿泉、杨曾蔚等于5月9日发出“国事维持会主张隐忍迁就通电”,认为“本会发起之根本意义,盖以今日旧势力与新势力之冲突为亡国之根本,故主张调和,而绝非敷衍搪塞,主张消纳而绝不肯鲁莽决裂者,实见夫冲突之后,难免危亡。就令国家之形式无恙,而国民党之基础将从根底破坏。”故宋案之解决,“今除静候法律解决,别无方法。”呼吁南方国民党不能漠然坐视,但需要暂时隐忍迁就。[33]

  但袁世凯对杨曾蔚等疑忌甚深,二次革命时,杨曾蔚与李书城、蒋作宾等在京受到军警迫害,险造不测。

  在1915年9月间,当变更国体尘嚣其上之时,有张绍曾等电,赞同变更国体,多为军队将官,杨曾蔚以陆军中将衔少将,签名焉。

  杨曾蔚在早期即有出家的心愿,如弱冠在明道书院求学学其间,就对佛道黄老之说有较浓厚的兴趣,此时曾有《洞仙曲》数章,在其序中谓:
     岁己亥,余年弱冠,洒然有出尘之志。适城东张先生,清修多年,端然坐化,远近喧传。有友得其长短句一篇以示余……余感此,遂日披道藏,久之似有所悟。”如有诗《读《抱朴子外篇》及《神仙传》有感》谓:“人世本如梦,功名更水沤。神仙原有分,金石亦难求。莫若饮醇酒,得闲且健游。名山佳胜处,安住即浮邱。[34]

  此后杨在腥风血雨,变化莫测的战乱时代,更加消沉,身心疲惫,意从佛教寻得稍许的慰藉。因长期静坐参禅,深研佛理,而患神经中枢症。“而此革命之英雄,遂成废人矣。”[35]杨曾蔚四十来岁时患上神经中枢症,1927年因旧病复发而离职,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为生计曾卖文鬻字。李烈钧闻讯,深念旧情,常远道给予资助。三十年代,其同学黄郛(字膺白)曾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赠金两万。杨曾蔚以此钱除治病购药,又在北平购置两处房产,无思无虑,静养度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返回故乡开封,仍从事笔墨生涯。1946年2月3日,病逝于开封北道门家中。

  杨曾蔚去世后,开封的《中国时报》对其发病后的情况有所介绍。谓:
  杨君自念此病必须静养,乃赴南海普陀山参印光大师。住山未久,又应刘君群士约,偕同姚君维藩、张君仿武等,驰赴云南为最后之努力。住二年,未得出师而返。北伐之役,杨君强为刘君秉初、孙君禹行作文。及其成功,又膺国民第三军顾问。从此落拓江湖,卖文鬻字为生。李君协和,常远道资助之。黄君膺白来平,病,入协和医院,乃召杨君来,嘱医诊之,断为神经中枢有病,宜在海滨静养。杨君无此力,听之不医也。黄君乃赠两万金。杨君除购医药外,置房两处,无思无虑,以事静养。不意日寇侵略,华北沦陷,杨君被检查,遂被监视,房产亦荡然而尽。旋被迫回汴,仍从事其笔墨生涯焉。[36]

  杨曾蔚为革命多年奔走大江南北,参戎幕府并从事军事教育。今天看来,其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其文字编辑和革命鼓吹工作。杨曾蔚著有《古霞诗钞》,1934年线装铅印本,仅见上海图书馆及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

 
  作者简介:赵长海,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版本学、地方文献及中原文化研究。自藏河南文献五万余册,建立河南文献阅览室对社会开放,获得广泛好评。


[1]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5页。
[2] 杨曾蔚诗词中曾自述其于1902年经北京练兵处考选赴日本学习军事,诸多杨曾蔚传记则说其于1905年赴日本留学。均不确,参考同期40人留学日本的经历和时间,当为1904年从天津启程,乘坐日本“大智丸”号赴日本东京。而1902年杨曾蔚到北京,或当是赴保定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学习。
[3] 东京振武学校,是一所专为中国陆军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为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所属。程潜、黄郛、闫锡山及后来的蒋介石等均是先入振武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
[4] 张钫:《我所知道的河南辛亥革命》,载《河南文史资料》第6辑,第37页.
[5] 李烈钧:《李烈钧将军自传》(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44年08月,第6页。
[6]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0页。
[7] 李根源:《雪生年录》卷一,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8]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23-24页。
[9] 有关“丈夫团”的组织说法甚多,有名之曰“铁血丈夫团”、“丈夫成城团”等。但其主要人员,如黄郛、杨曾蔚、阎锡山、李烈钧、唐继尧、曾昭文、李乾璜等,均是1904年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的,而振武学校原名成城学校。故“丈夫成城团”名字亦和此学校名字相关,而其主体成员则是振武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而非陆军士官学校学生。
[10]  李书城:《辛亥革命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湖南省政协文史委 长沙市政协文史委合编《忆黄兴》,岳麓书社1997年07月版,第79-80页。
[11]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1页。
[12] 李烈钧 胡汉民等著《党人三督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5-76页。
[13] 据留学日本的陈伯昂所撰《杨曾蔚简历》(载《河南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82页):“1904年到日本,能写文章。所撰鼓吹革命论文,各杂志刊登甚多。任过东京《武学》杂志编辑。”
[14] 此段介绍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文化史研究室 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15]《武学编泽社缘起及简章》,《武学》1908年第2期。
[16] 刘基炎:《武学发刊之意见书》,《武学》1908年第1期,第2-3页。
[17]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2页。
[18] 孙岳字禹行,河北高阳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1907年入北京陆军大学,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曾与杨曾蔚等参与谋划滦州起义。
[19]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3页。
[20] 耿毅.辛亥革命时期的广西.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四期,第92页.
[21]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5-16页。
[22]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6页。
[23]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6-17页。
[24] 杨曾蔚:《祝军国学社出世词》,载《军华》第一期,1911年7月,第10-13页。
[25] 杨曾蔚:《祝军国学社出世词》,载《军华》第一期,1911年7月,第10-13页。
[26] 杨曾蔚:《祝军国学社出世词》,载《军华》第一期,1911年7月,第10-13页。
[27] 杨曾蔚:《新拟军歌数章(并序)》,载《军华》第二期,1911年8月,第60页。
[28] 杨曾蔚:《新拟军歌数章(并序)·励志》,载《军华》第二期,1911年8月,第61页。
[29] 据《中国近代期刊篇目索引》第2407页,对《武学》的介绍,《武学》第一至第九期编辑兼发行者为陆光熙和方日中。
[30]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7页。
[31]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8页。
[32]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18页。
[33] 国事维持会主张隐忍迁就通电(1913年5月9日),载《国报》1913年5月19日。
[34] 杨曾蔚:《古霞诗钞》卷一,1934年自印本,第3页。
[35] 杨古霞传.载开封《中国时报》1946年2月11日第1版,《河南史料》专栏。
[36] 《杨古霞传》,载开封《中国时报》1946年2月11日第1版,《河南史料》专栏。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