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分站 > 河南辛亥志士 > 辛亥革命烈士程毅

辛亥革命烈士程毅

辛亥革命网 2025-07-05 11:05 来源:河南修武县政协文史委 作者:毛成身 查看:20156
1906年春,程毅赴天津求学结识革命党人。后在上海与于右任、秋瑾等往来,深慕秋瑾女士之革命精神。1907年正月,秋瑾、徐锡麟等策划光复会起义,以大通学堂训练会党,程毅为学堂学监和体

辛亥革命烈士程毅遗像

  程毅,原名秀申,字翘轩。修武县城内新街人。生于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春。

  程毅父名石玉,是个私熟的教书先生。母亲赵玉兰,出身贫苦人家。他还有两个妹妹,名桂英、凤英。

  程毅十四岁结婚,十六岁时得女儿燕珠,同年考取秀才,一年双喜临门,当时传为美谈。[ 文中引文,除注明出处者外,均为程毅的亲属、乡亲等近30人的回忆材料。]后因废科举,兴学堂,于是他先后就读于河朔法政学堂(在武陟县木栾店镇)和河南高等学堂。他在河南高等学堂求学之时,正是八国联军在我国大肆抢掠烧杀,清政府奉行卖国投降主义,与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借帝国主义武力,疯狂绞杀义和团革命运动之际。程毅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忧心如焚。他为了寻求救国的途径,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当时的革命书刊《革命军》《警世钟》等。这使他认识到:中国所以受列强欺凌,完全是清政府腐朽无能;要避免亡国之祸,必须振兴中华,开始形成他纯朴的爱国思想,初步奠定了他从事革命活动的思想基础。他当时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定华、定国,就是他爱国思想的生动体现。

  当时的河南高等学堂,“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历代史鉴、中外政治、学艺为辅”,基本上还是沿袭“旧来书院的制度”。监督王静波,虽比较开明,但“仍然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张邃青《河南高等学堂》,载《河南文史资料》第一辑。]这样的学校,对于“不肯弱于进取者”的程毅来说,“厌其腐散”[ 钧灼《烈士程毅小传》,载《河南》第八号,同盟会河南支部主办,东京,1908年。]乃是情理中事。于是他未及毕业,就愤而辍学。

  1905年初秋,程毅和当时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从甲午海战中,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认为中国要富强,就要学习日本的经验。于是程毅决心与同乡举人王印川同到日本留学。但因他是独生子,老人不愿他远离家门。他始则跪地哭求,继则持刀要断手臂,但始终为家庭所阻,未能出洋。

  在此期间,程毅亲眼看到了由于清政府把历次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勒索的巨额赔款,都以捐税的名目转嫁到广大人民身上,造成广大农民破产。同时,英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在修武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摧残民族工业,压迫剥削我国劳工,这些都激发了程毅的革命思想。他与本县的反清革命志士张盘铭、南玉笙等经常聚会,密商革命大计,而且经常在大众广庭之中,激昂陈词,痛斥清政府腐朽卖国。

  1906年,三月初三日,程毅趁县城盛大庙会,家人疏于防范之机,悄悄离别故乡,轻装潜往天津,入北五省师范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当时力主以武力革命推翻清廷的激进革命党人胡瑛,相处非常友善。在胡瑛的影响下,程毅的眼界大开,思想大进,遂以联络同志、鼓吹革命为己任,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他“自斩其辫,诸堂执事,怒为不保国粹,罚退学。于是浮海抵沪,改入中国公学。”[ 钧灼《烈士程毅小传》,载《河南》第八号,同盟会河南支部主办,东京,1908年。]并改名“程毅”,以示革命到底之坚毅决心。故目前其故乡父老,皆知有“秀申”其人,而很少有人知道“程毅”之名的。

  在上海,程毅与革命党人谭心休、于右任、秋瑾、杨卓霖等相往还,“浩气乃益振”,[ 钧灼《烈士程毅小传》,载《河南》第八号,同盟会河南支部主办,东京,1908年。]尤深慕秋瑾女士之革命精神,常自愧一堂堂须眉,尚不如一巾帽英雄,以此自勉自励。是岁冬初,爆发了萍、浏、醴反清武装大起义,“党人之在沪上及海外者,皆从而鼓吹之,沿江沿海各省咸为震动。……欲谋响应,……各省光复会志士相与会议于沪上,瑾亦与焉。”[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秋瑾对程毅十分信任,而程毅“乃自任往津,事联络。比反,秋竞女士及他志士,叹为勇。”[ 钧灼《烈士程毅小传》,载《河南》第八号,同盟会河南支部主办,东京,1908年。]

清绍兴府档案:大通体育学堂革命案兵科卷宗

  1907年,正月,秋瑾举被为绍兴大通学堂督办,她与徐锡麟等光复会领导成员相约于五、六月间在浙、皖、苏等省同时发动反清起义,于是就加紧了对各地会党的联络与骨干训练工作,并改约束,颁号令,定编制,组织光复军,筹划大起义。就在这关键时刻,程毅“应秋瑾之聘,充绍兴大通学堂学监兼体育会教员,竭力提倡民族主义,研究军事战术。”[ 民国早期向程毅遗属颁发的烈士证书《程毅事略》,原件“文革”期间被造反派所焚,现仅存抄件。]他协助秋瑾召集浙江“各会党首领,入绍兴计事,并令在体育会学习兵操,前后相继至者凡百余人。”[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于是,“浙江起事之大本营遂移于大通学堂,即光复会本部之权事,亦已由上海而移于绍兴焉。”[ 冯自由《光复会》,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秋瑾对程毅“任之甚专,每事必与商榷。”[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他做为秋瑾的诚挚革命战友和得力助手,参加了在秋瑾家中召开的多次秘密会议,[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参与了武装起义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以极大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迎接着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

清绍兴府档案:大通体育学堂革命案点名单

  秋瑾与徐锡麟组织的反清武装起义,“因师期屡改,密谋尽露。”[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徐提前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于安庆,“清廷震撼,大索党人。”[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与此同时,担任绍兴府学务处总办的劣绅胡道南,因在日本留学时反对反清革命与男女平权,曾被秋瑾当众痛斥为“死人”,胡怀恨在心,时想报复。[ 王时泽《回忆秋瑾》,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他经过长期的侦察刺探,向绍兴知府贵福告密秋瑾“谋反”。[ 冯自由《丁未浙江光复军倡义实录》中的《贵福致浙抚电》,载《革命远史》第六集。]贵福星夜到杭州请兵。秋瑾五月底始得知徐锡麟壮烈牺牲的消息,虽悲痛欲绝,但仍拟单独在浙举事。六月初三日,清兵逼近绍兴,瑾仍镇静自若,在程毅等的协助下,妥善布置善后工作:焚烧文件名单,埋藏枪枝弹药,疏散转移师生,通告各地提防。初四日午后,清兵入绍兴,“大通学生劝秋瑾离堂暂避,但秋已决心殉难,即遣散最后一批同志,而程毅等数人坚不肯去,甘同进退。[ 徐双韵《忆秋瑾》,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清兵遂围大通,秋瑾因被叛徒蒋纪云以故借钱缠住,程毅就率领学生与清兵激战,“出清兵不意为学生击死者数人,伤者数人。”[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终因寡不敌众,秋瑾及程毅等被捕。

  秋瑾在狱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于初六日晨四时,慷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贵福为了把革命党人一网打尽,用各种酷刑对程毅进行拷讯,逼供同党。这帮剑子手用烧红的铁铲,遍烙他的肤体,以致皮开肉烂,“绝而复苏者屡,甚至跪以烧红之火链,皮肉焦黑,触鼻作奇臭,见者股慄。”[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 “然毅性强毅,坚不供实”,[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 “自分必死,绝无推弄词。”[ 钧灼《烈士程毅小传》,载《河南》第八号,同盟会河南支部主办,东京,1908年。]他虽“受严刑之讯,体无完肤”,却“词不连人”,[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 “宁死不吐露秘密”。[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 “他被审问了十七次,虽经酷刑严讯,……没有供出光复会的一件事,一个人。”[ 周卫亚《光复会见闻杂忆》,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清吏“以无佐证,狱久不决”,[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就伪造口供,褫革程毅衣衿,以判处五年监禁结案。

  秋瑾牺牲时,程毅因“幽禁囹圄,闻耗较晚,惊起跳踉,若中狂痫,不食不饮”,[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 “终日号泣,痛不欲生”,[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并仿故乡河南民间《哭五更》曲调,填写五哭秋瑾诗词,词极悲壮,曲亦哀凄。程毅不分昼夜,且歌且泣,眼皆出血,闻者无不下泪。表现了他对秋瑾烈士的无限敬慕与怀念。

  为了营救程毅出狱,他的好友鲁鸿珩等及绍兴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清吏许以一百铺保保释,及如数按期送到,清吏忽然变卦,改要四百铺保。以当时绍兴民心之向革命,此本非难事。不料诬陷秋瑾之劣绅胡道南,惧程毅出狱报复,乃暗贿狱吏,置毒药于程毅午饭中,程毅遂惨毙狱中,时为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夏、秋之间,年仅二十五岁。及“尸出,鳞伤遍体,见至酸鼻,多有泪下至不能含云。” [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

《河南》杂志:烈士程毅小传

  程毅牺牲后,革命党人和广大群众给予他很高的评价。190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由河南省留日学生同盟会成员创办的革命刊物《河南》第八期上,就载有《烈士程毅小传》。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也亲自为他立传,并使与《秋瑾传》并列,还写下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程毅有焉。”[ 陶成章《渐案纪略》,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三)。]的赞语。1912年(民国元年),秋瑾烈士的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等,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营造秋瑾烈士墓,并建“鉴湖秋社祠”,[ 秋宗章《六六私乘》《大通学堂党案》,载《秋瑾史料》。]以程毅附祀秋瑾烈士灵位之侧。

程毅的女儿程燕珠(中)在修武放映电影《秋瑾》前讲话

程毅的女程燕珠(前左一)在修武县参观程毅烈士革命事迹展览

  此后七十多年来,出版的很多有关秋瑾的史料、通俗读物及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连环画,最近上映的电影《秋瑾》等)中,都出现有程毅的英雄形象。所有这些,都表示了对这位革命志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此为现存程毅惟一遗物——其于清末考取秀才时所穿的“蓝衫”下摆。1974年,程夫人吕惠荣逝世前嘱咐将“蓝衫”裁作自己的寿衣,故仅余此下摆。现存于修武县档案馆。

  程毅之妻吕惠荣,美淑贤慧,伉俪情笃。程毅牺牲后,她含辛茹苦,抚孤成长,1974年逝世,享寿九十五岁。临终命将程毅中秀才时所穿之“蓝衫”,裁作寿衣。其子定华、定国与两媳及幼孙芳声,均已逝世。目前唯其女燕珠尚健在,年已八十有八;另有孙来生、孙女英,均年已花甲。来生迄未婚娶,于是程毅一门绝嗣。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毛成身,祖籍河南滑县,1934年出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1950年毕业于河南省立汲县中学,退休前任河南修武县政协副主席。

  文稿提供:

  本文由河南省修武县政协文史委王保成主任提供,谨致感谢!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