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遭颠扑千遭起 大义长争日月辉 ——胡抱一将军生平纪略
辛亥革命网 2025-07-05 18:45 来源:未知 作者:胡 明 查看:20092
胡抱一,江苏淮安人,一生追随中山先生,矢志革命,在反清、讨袁、北伐和抗战大业中,不遗余力,建树弥弘。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将胡抱一将军事迹诉诸笔端,诚致读者。
胡抱一将军(摄于1939年重庆)
先祖父胡抱一(1890-1943),江苏淮阴人。早年适逢清室失政,即以弱冠之年追随中山先生,并为之护卫有年。在毕生从事的反清讨袁和北伐抗战大业中,不遗余力,建树弥弘。祖父一生追随中山先生,矢志革命,以天下为己任,愈挫愈奋,不断进取,其气节与人格堪称表率,值得敬佩与效法。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现将祖父生平事略诉诸笔端,深感责无旁贷之余,同时也寄托着我们对中国革命众多先驱先辈们最为深切的缅怀和崇敬。
中山卫士 为国为民负重任
先祖父胡抱一先生,清光绪16年(1890) 4月16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光绪34年 (1908),自江北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任新军第九镇35标见习官时,即满怀爱国壮志,为推翻腐败满清,毅然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后赴上海襄助陈其美先生组织振酣会,号召军事人才,韩恢、顾祝同、韩德勤诸将军当年均曾响应参与活动。
1916年5月同蒋中正等义士摄于陈其美葬礼
民国成立后,转赴南京,护卫国父孙中山先生。二次革命时,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先祖父则出任讨袁军总部少将副官长。事败后,党人趋炎附势者众,但先祖父矢志不变,与张继、杨虎、景定成诸先生积极参与中华革命党的讨袁行动。民国5年5月18日,中华革命党重要领导人陈其美在上海遇刺,先祖父无惧于袁世凯势力,协助蒋介石先生冒生命危险处理陈氏后事,深受党人敬佩。不久,洪宪帝制消亡,先祖父又投身反军阀行列,虽因制裁赵璧案失事入狱,倍受折磨致手腕严重受创,但出狱后仍奋斗不懈,并因义气相投,与胡宗南、戴笠及王亚樵结为金兰。
前中为王亚樵,前左为卢小嘉(浙军都督卢永祥公子),后中为胡抱一先生
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苏州、上海一带民众风起云涌,热烈响应,先祖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江淮别动军少将司令。
1933年,陆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率部入西北,祖父随军奔走西安、兰州、天水、汉中之间,调协军民,安定地方,使西北数省由安定而繁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于西安华清池对蒋实行“兵谏”。事变中,祖父与萧赞育先生(当时陪同蒋介石先生由洛阳至西安)、王新衡先生等人同被拘留于西京招待所(萧赞育先生曾忆述当年情况,谈到祖父生性豪爽,曾因革命入狱多次,故在西安被拘时还从容讲述狱中情形)。事变发生后第九天,张学良将军派人将祖父和王新衡先生找去,希望能找到电台及密电码,以便能和外界沟通。祖父为此不辞劳瘁,积极联络,周旋协调,并与顾祝同将军至潼关与东北军谈判,使东北军与中央军结束对峙,一致抗日。由于圆满达成任务,蒋介石先生特致电嘉许。祖父在此期间,先后任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4月20日-1937年6月14日)、西安行营参议兼西兰(西安-兰州)、西汉(西安-汉中)两路工程处处长、甘肃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8年6月-1940年12月)。1941年,祖父出任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兼垦区民众组训处处长,领中将衔。祖父在担任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期间,正值我全民族抗战最为艰苦的阶段,其时大片国土遭日寇侵占,河南数省发生特大旱灾,故有大批民众西去逃难,流离失所。祖父设法组织并资助难民垦荒自救,使之能维持生计。史载,先祖父到任之初,垦区垦民约2万3千人,垦地面积约13万亩,经积极规划、推动各项垦务建设,据到任后第一年的统计,垦民已增至4万2千余人;垦地面积亦增至约22万亩,各类杂粮生产总量约250,000石,除自给外,摊派公粮约5,500余石,治绩显著,深受垦民爱戴。民国30年10月8日,《大公报》第六版即以近半版篇幅刊载先祖父所撰《国营黄龙山垦区鸟瞰》文章,就黄龙山垦区建设要况做出全国性报道。民国30年底,河南省发生特大旱灾,大批灾民涌入陕西,流离失所,先祖父倾力收容,采取以垦代赈方式,订定垦民承领荒地办法、授田暂行办法等,收容难民人数由原核定的1,100人,骤增至18,000余人,安置约8,300余户。民国31年8月,河南地区灾情扩大,收容难民又突增逾8,000人,政府增发赈款缓不济急,先祖父奔波筹款,甚不惜捐出自己所有积蓄,义行感人。
公忠体国 为民除弊入史册
祖父在西北地方主政已逾七十年,然往事未付红尘,近些年来有关记录反映其当时生平轶事的材料不断见诸海峡两岸报刊文献,有些对于现今资政育人可谓不无启示。
时任《大公报》记者的范长江先生在其《中国的西北角》的系列报告中就有关于祖父的生动记述,文中写道:“目前负责陇东庆阳一带的地方政治责任的胡抱一先生,因为久于政治生活,深切了解于民众与军事的关联,他毫无宦气地率领着一批干部作两种政治设施:第一,在消极方面,澄清吏治。如收押私收烟款、滥用毒刑之宁县县长王家楣,一时大快人心。他有两句精明的标语,是‘铲去一个贪官,胜于建筑五千碉堡’。这是一针见血的记识。其次,在积极方面,他著力于交通、保甲、道路的举办……”
范长江先生在长篇通讯《中国的西北角》中有关胡抱一将军的报道
邹英先生在《葑菲续谈》一文中写道,甘肃《庆阳通讯》云:“陇东交通不便,一般妇女,现犹金莲三寸,翠鬓堆鸦。尤有奇者,则为旧历二月二目老社火,陇东所谓桂‘社火’,即吾南方之玩龙灯。是日之社火,据当地人会:由纯为妇女上小脚竞赛会。胧东西峰镇之社火,例自旧历元宵节起里二月初止。陇东妇女,向以谨守闺门之礼法,是日则不然。西峰镇城内外无论人,即四乡数十里外之妇女,亦皆黎明即起,浓收艳服而来,其代步期为小车、大车、毛驴,间有绿窗贫家女,则徒步面至。是日适逢天暖,大地积雪都融,因之道路湿滑,故步行之辈,每三五步必端其脚,昔人云诗‘行到苍苔泥滑处,几回珍重凤头鞋’,盖写实也。既至目的地,则成一字排坐于街市两旁之店家门前,必显露出其一双小脚。脚以三寸四寸为最普通,不及三寸者寡,而大及五寸者亦寡。鞋以红蓝色绸绣满花者为最名,鞋尖多缀以彩色线球,鞋店则贴以莲红拔叶;袜以红色藕色为灵,灰色黑色则绝无。其有合乎当地人所谓小、尖、瘦、软、正五个条件,必自频频顾盼以自雄,又必携其女伴时小步于道旁,意若谓‘今日之锦标,非我夺也! ’者,可怜亦可笑也。本年社火,胡抱一专员与何柱国军长事先微闻有赛脚本,然犹谓传者之过甚其词。至是日午前,传者愈真,何军长遂与胡专员出而观察。胡专员见此情景,大为震怒,立派人购买彩色纸一百大张,赶制各种标语,以期警戒一般愚民。一时标语满街,人人争看。标语最痛切者,为‘给妇女裹足的家长,狠如毒蛇猛兽’‘不肯放脚的妇女,是自己干作狗男子的玩物’‘取缠足妇女为妻的男子,是违背时代的叛徒’。标语贴尽,又派署中所有公务员分组上街,向妇女丛中演说缠足之害。闻有周女士拟即日发起放足会云。”
深明大义 携手合作共抗日
1937年9月25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在平型关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分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了胜利,该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先祖父抱一公得知消息当即给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发去了贺电,即“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勋鉴:有电诵悉。倭寇侵凌,国家危殆,公等挥戈东向,义无反顾,下风逖听,忭颂莫名。特电奉贺,并祝勋祺。胡抱一叩盐。”
贺平型关大捷电文
时先祖父胡抱一将军担任西安行营参议兼行营公路处主任,深知西(安)兰(州)西(安)汉(中)公路连接维系苏联等国抗战援华战略物资的运输,据姑姑胡家贤老人生前回忆,她亲历先祖父抱一公曾在西安家中热情接待林伯渠和王若飞两位先生,商讨并同意后将一部分苏联等国抗战援华物资运送给了延安。
据《谢觉哉日记》记载,1938年5月23日,先祖父抱一公在兰州甘肃省民政厅厅长孙静工处与其进行了会晤,谢老在日记中写到,“在孙处晤胡抱一携有林老信,称胡系参加同盟之人”。
不幸遇难 报国壮志未全酬
常言道“不遭人忌是庸才”。1943年7月4日,为移民事宜,祖父从黄龙山去新疆途中竟不幸遭人暗袭,殒命于渭南火车站附近,享年五十有三。闻者悲痛,殊觉可惜。祖父为国殉难,系内部小人所为(据析主谋为葛武柴,人称“十三太保”之一),“西北王”胡宗南因此十分被动。史载,皖人王亚樵先生1923年底被卢永祥委为浙江纵队司令,于湖州白雀寺、山天门之间组训队伍,此时祖父与方振武、余亚农、胡宗南、戴笠、黄文迪等同为中坚骨干。胡宗南、戴笠皆是慕名投奔,两人入将校队为队员,均由祖父介绍推荐。后因战事失利,各奔前程,胡宗南、戴笠则随同王亚樵与祖父南下广东,再经介绍疏通,两人方得先后进入黄埔。明了这段渊源,也就不难理解胡宗南的被动。祖父后安葬于西安南门外翠华山麓。葬礼由民国元勋张(继)溥泉先生主祭并作墓志铭,参加祭绋者数千人余。
祖父禀性忠纯,为人慷慨,爱国助友,出于至诚,故人咸乐与之交。祖父的好友胡耐安教授生前在台曾撰文说及,祖父北伐期间于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时,“朝入千金,夕全数掷出,豪气干云,爱护朋友,救济青年甚于自己生命,相交满天下。”祖父毕生奔走革命,不灰心,不动摇,数十年如一日,生平不治家产,生活艰苦而处之泰然。殉难之日,家无积蓄,仅有少数古人字画以遗后人。
忠烈有后 出长官校宏家邦
祖父美姿容,当年人谓之“梅兰芳第二”。据老一辈亲友回忆,1928年,祖父与王卓民女士于安徽蚌埠结婚,并育有一女名家骏(乳名和平,1930年生于上海,曾就读于南昌师范,至今查找未果)。王氏生于 1900年,祖籍山东兖州,毕业于北京女师大,才学出众,热心革命,从事报业,对祖父早期事业帮助很大,后于兰州病故。1935年,祖父与姜抱贞女士于汉中结婚,育有子女五人,依序为家凤(女中年病故)、家麒、家麟、家龙、小黄龙(乳名,生于黄龙山:幼时夭折,未及取名),均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其中家父胡家麟,1951年,年仅十三岁于成都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胡抱一妻子姜抱贞及其五位子女
川西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后转业至家乡淮阴,谦虚谨慎,工作勤勉,廉洁奉公,深获任职单位与社会的好评,为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伯父胡家麒于1949年随母去台后,秉持祖父遗风,以“胡氏孤儿”之身,发奋苦读,曾以每日清晨送报而赚取学费,陆官三十期毕业后,考取国防公费赴美深造,先后完成并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理论数学和交通工程硕士学位,并于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研究。在祖父百岁冥寿纪念活动时,祖父好友王孔安先生特在祭词中写下“出长官校宏家邦”以告慰祖父在天之灵。其时伯父胡家麒将军在台任陆军官校(黄埔军校系其前身)校长,祭词即指此而言。
历久弥芬 寂寞身后不寂寞
古语云:“政声人去后”。1963年7月4日,祖父遇难二十周年祭日,祖母。伯父及祖父生前好友,特假台北市济南路华严莲社隆重祭悼。由朱绍良将军主祭,李少陵先生报告祖父生平事略,蒋鼎文、韩德勤、王宗山、李文、董钊、杨尔瑛、王泽民、王孔安、赵龙文等七十余人参加祭悼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祖父生前至交,时任韩国内阁总理的李范奭先生(曾任韩国在华抗日西北支队司令)专门为此撰写了祭诗,有如诗前小序所云,“感顾往昔,情见乎词”。李范奭先生曾在伯父以陆官优秀毕业生的身份随团访韩时,告知伯父当年他为抗日由韩国赴中国西北时,祖父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他还特地打长途电话至板门店邀请伯父到官邸用餐,并由夫人亲自下厨,以自己在汉江滨打的猎物款待。席间对祖父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临别时还一再交代伯父要寄一张放大的祖父照片给他留念。
褒扬令
1994 年为纪念祖父殉国五十周年和迁葬苏州(原墓地现已夷作建设用地),伯父在台特将珍藏近三十年的元赵孟頫手书《老子·道德经》拓本(经专家考证现为海内孤本,为江西熊式辉先生哲嗣熊元健所赠)影印出版,分赠至亲好友以表孝思。
祖父为了国家民族的兴盛,一生公忠体国,危难不辞,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而今骨肉子嗣却仍处于两岸的分离之中。我们作为抱一公的后人,更加祈盼祖国的统一大业能够早日实现,兴我中华,同圆中国梦,并以此告慰所有的中华英烈先贤。
出处:淮安市政协《文史活页》,2023年第三期。
注释:胡明,胡抱一嫡孙,民革昆山市基层委主委。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