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希伯战斗在中国(2)
辛亥革命网 2015-07-17 16: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汉斯·希伯战斗在中国 查看:
1939年:来到新四军军部
1939年,汉斯·希伯以美国太平洋国际学会《太平洋事务》月刊记者的身份,来到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周恩来、叶挺、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
1941年:让我留下吧!
1941年5月希伯与夫人秋迪化装成医生和护士来到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见到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在苏北,他完成了一本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在苏北,他提出要到山东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敌后的活动情况,新四军劝他“山东敌人大扫荡要开始了,危险!”希伯说:“正因为这样我更要去。那里没有外国记者去过,更需要我,许多问题到那儿才能找到答案。”
同年,希伯夫妇由新四军护送到陇海铁路后,再由115师接到滨海区。
1941年9月12日,他们顺利到达山东滨海地区(今临沂市莒南县)。当时的《大众日报》为希伯的到来,刊登了消息,说:“在抗战中,外国记者到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希伯到滨海区后受到当地军民热情欢迎,有老乡从院子里走出来向他打招呼时,希伯总是说:“我叫希伯,你好!”希伯回忆说:“我真像明星!人们追着我,围着我,一双双友善的眼睛望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天外来客。而我却有一种到家了的亲切感。能和山东的抗日军民见面我很荣幸,实现了我的愿望!”
10月4日山东抗日根据地举办茶话会欢迎希伯。在根据地期间,罗荣桓为了方便希伯采访,把自己的一匹枣红马送给希伯,希伯坚决不收。为了方便采访,他换上了鲁南特有的铲鞋,穿上了八路军的灰棉布军服。他不仅采访领导、战士和当地群众,还采访被俘日军,并且参加夜袭战斗,实地观察战士们战斗。希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战斗经验,凡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愿与他交往,并亲切地称他“洋八路”。他白天采访,晚上写作,打字机常工作到天亮。很快,他就写出了通讯《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等长篇报道。
115师主力作战频繁,希伯夫妇随队十分不安全,部队首长决定把希伯夫妇转给山东分局机关。在日军扫荡时,山东分局机关提出让希伯夫妇提前回上海,希伯说:“让秋迪先回去,我同意,而我决不离开山东。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记者是从来不畏惧枪炮子弹的。让我留下吧!”没想到,这竟是希伯和夫人的诀别。
1941年:血染沂蒙
1941年11月初,罗荣桓政委亲自指挥了“留田突围”(留田,沂南县境内)。5万多日、伪军在平家沟进行了“围剿”。
1941年11月下旬沂蒙山飘起了小雪,扫荡进入了白热化,部队领导劝希伯离开滨海区。希伯说:“现在正是最需要我奋斗的时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1941年11月29日晚,希伯所在的连队在沂南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沟子附近与敌人遭遇。敌人以一个混成旅将八路军一个连紧紧包围起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连队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希伯也参加了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领导当机立断让连队分3个小分队向西南突围。希伯被安排在第1分队先走,但他不肯先走。第2分队开始突围时,他又要求战斗到底,领导未同意。当他拔出手枪,加入最后突围的第3分队时,敌人已经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了,突破口被封锁。尽管指战员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敌人多次猖狂进攻,但伤亡很大,希伯的翻译和警卫人员都倒在血泊中。希伯满腔怒火,从牺牲者身边捡起枪来,猛烈地射击敌人。他不幸身受重伤,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仅44岁。
战斗结束后,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希伯弹痕累累的遗体。山东军民以隆重的葬礼将希伯的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
如何把这一不幸的消息告诉秋迪女士,中共上海地下党都觉得十分为难,怕这位伉俪情深的异国友人经受不住沉重的打击。
秋迪女士得知心爱的丈夫牺牲在战场上,异常悲痛,但她坚强地说:“希伯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牺牲的,我也是共产党员,难道不相信我能够经得住考验吗?”
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为希伯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希伯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战友汉斯·希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42年:中国人怀念
1942年,山东军民为了纪念希伯烈士,为希伯建立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碑上刻着罗荣桓题写的“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题词。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