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雨亭:从国民党县长到新四军抗日英烈(2)

辛亥革命网 2015-07-17 09:59 来源:团结报 作者:鲁伟漪 查看:

今年是我的父亲鲁雨亭烈士壮烈殉国75周年。回忆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往事,翻阅着以往的信件、日记、遗著,那些可歌可泣的场面仿佛在眼前一一闪现。

  在对日寇作战当中,鲁雨亭还提出,“抗日不扰民”。他爱人民,人民也和他心连心。1940年的大年初一,他带领队伍到蒋胡同村,有群众看见了他,说“鲁县长来了!”消息很快传开了,群众自发地挤满了院子,男男女女,老人孩子都来了。有的挎着篮子,有的背着口袋,也有挑担子的,他们带来了鸡蛋、活鸡、猪肉、粉条、柿饼、红枣、年糕等,应有尽有。正发愁这东西咋退,邻村的群众听说鲁县长来了,推着小车也来送年货,东西越来越多,堆成小山头了。见此情况,他跟村长说:给部队留一部分,其余都分给军烈属和群众,一家一份。又向同志们说:“咱赶快走,赶快走!”连夜又转到了磨山。同志们开玩笑说:“咱总队长让老百姓撵跑了!”可见,民众和他心连心啊!

  壮烈殉国

  鲁雨亭的抗日之心由来已久,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应邀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驻南京军长代表兼驻京办事处主任,上任后,即积极推动军长孙殿英投入抗战,促成了孙殿英的赤峰抗战,获得全国民众的赞誉。但他为引导孙部避开内战漩涡、养兵待战开赴青海、新疆,屯垦戍边的建议,孙殿英采纳并准备实施时,却遭到了西北军阀和蒋氏中央政权的两头夹击,使得孙部一败涂地,父亲也因此被关押。此事使他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失望至极,心灰意冷,遂于1935年回到家乡,息影林泉,帮助我的祖父鲁紫铭先生进行乡里教育和植树造林的事业。

  七七事变爆发,鲁雨亭应好友高树勋将军的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秘书长,训练河北抗日健儿,组成八个民团。然而,当大敌当前,他请求率队投入华北抗日前线时,却被拒绝了,他的抗日热情再一次被浇了冷水。不得已,带着高树勋送给他的五十支步枪,回到家乡永城。

  回到家乡的鲁雨亭抗日之志不改,他克服万难,变卖家产购置枪支弹药,从组建十七人的抗日游击队起家,发展到近三千人之众。

  1938年5月12日,受第五战区和河南省政府共同委任、担任永城县长的鲁雨亭率领县大队与日军血战竟日,但终因实力悬殊,永城于当日陷落。之后,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河南省政府、武汉军事指挥机关、商丘民运指导员等国民党军政机关争取对他返回永城坚持抗战的支持,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却迭遭冷嘲和讥刺。他的抗日主张经过这样一次又一次在国民党旧官场内受挫,鲁雨亭更感到了共产党抗战态度的坚决和政策的英明,使得这位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县长,在与共产党的接触中逐渐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实现驱逐日寇、民族独立的决心。

  1939年8月20日,鲁雨亭率领的游击队宣布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归彭雪枫将军指挥。同日,他得到通知,此前他递交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由时任游击支队参谋长的张震作为介绍人,上报党中央,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了!

  加入新四军后,由于鲁雨亭智勇双全,带领部队屡建奇功,遂成为豫皖苏边区一带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列为打击的主要目标。

  1940年4月1日晨,日军集中了3000多人的兵力,分四路向一总队疯狂进攻,鲁雨亭仅率领总队直属机关和教导队200余人,在李黑楼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激战。李黑楼战斗惨烈悲壮,鲁雨亭的面部被炮弹打伤,鲜血染红了他的连面胡子。两个老百姓冒死拿来衣服,跪求他撤出突围,而他绝不撤退。战斗直到傍晚,只剩下几十个同志了,而且一天滴水未进,但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最后,鬼子丢下了300多具尸体,开始撤退。就在战斗即将胜利结束之际,突然间他身中流弹,罪恶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壮烈牺牲在李黑楼东门外的壕沟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回忆说:他本可以安全突围,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首先安排其他首长和部队突围,他却留下坚守阵地,反复拼搏冲杀,直到壮烈牺牲。

  鲁雨亭的牺牲,震惊了豫皖苏边区军民。彭雪枫师长说:最大的不幸,最大的损失,最沉痛的日子,失去了亲密的战友!

  当远在重庆逃难的烈士父亲鲁紫铭先生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后,悲恸不已。他当即给彭雪枫将军写信,信中写道:“读手示不禁痛哭,不能不恸哭。父子之间,天性使然,情难自已也!悲恸之余,又多方引以自慰者尚有数点:儿为抗日死,死得其时,此其一;疆场战死,死得其地,此其二;今日入党抗日救国,为争取国家民族之自由与解放而不惜以身殉主义,此其三;我之所以教子者不过如是,儿志既遂,我愿亦偿,此其四……人生皆有死,只要死得其所,夫复何撼!”

鲁雨亭烈士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的生和死都是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他的一生,是燃烧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生。正如彭雪枫将军所评价的,“他是一个只知有党不知有己,只知有国不知有家的真正的出色的民族的布尔什维克的英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