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与黄埔精神的锻造
辛亥革命网 2024-07-29 10:34 来源:团结报 作者:欧阳湘 朱华强 查看:
黄埔精神的锻造离不开政治教育的开展。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任务明确且教育内容多元。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除了注重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引导学生参与具体革命实践。黄埔军校官兵在接受政治教育后,经受战场血与火的洗礼,坚定了政治信仰,锻造了黄埔精神。
1926年,安体诚在《黄埔日刊》发表文章“什么是黄埔精神”,第一次提出了“黄埔精神”的概念。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队的一大标志。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的一大差异就在于“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由此可见,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锻造了黄埔精神。
政治教育任务明确
黄埔军校“对学生除授以必须的军事知识之外”,“复授以政治教育,使明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即不仅知道枪是怎么放法,而且要知道枪向什么人放”。黄埔军校通过引导学生认清革命形势,从而培养官兵的黄埔精神。
教育学生明确为谁而“开枪”。黄埔军校所制定政治纲领提出:“革命军要以救国救民作为当前军队最大的使命”,要把帝国主义、军阀、土豪劣绅作为革命军的敌人,明确指出“革命军当前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黄埔军校力求让学生明白自身使命与目标,同时格外强调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通过新三民主义的教育,学生应当明白: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造成我们必须要进行民主革命来救国救民;阶级的不平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造成我们必须要进行民权革命;地主与农民之间贫富差距巨大、不平等的痛苦造成我们必须要进行民生革命。
引导学生明确为何而“开枪”。黄埔军校借鉴苏联的军事教育经验,注重学生对革命意志的坚守,以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富于牺牲精神、遵守纪律、人格健全的军事政治人才”。
黄埔军校大门口上便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对联。革命是要流血的,如果畏手畏脚、贪生怕死是干不好革命的。正因持着这样的初心,黄埔军校才能人才辈出,为北伐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组织学生联合起来。黄埔军校成立之初,二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陈若、吴明、王伯苍、李劳工等人倡议秘密成立火星社。此外,黄埔军校创立了另一个较有名的政治团体——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进一步推行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1924年底以中共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为骨干的秘密革命组织“火星社”,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25年2月,在周恩来的发动下,以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员和进步学生为主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正式成立,其主要成员有蒋先云、周逸群等。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高度重视提高青年军人的政治觉悟。“当兵的一日不觉悟,军阀及帝国主义一日不倒。”“军人自救。即所以救国,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即是幸福。”这是出自《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宣言》的革命呐喊。
政治教育理论诠释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时期政治教育内容以反帝反封建、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为代表,对其他学说采开放包容的态度。
加强反帝反封建教育。黄埔军校当时推崇“尚武”精神,对学员开设的“军人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对学员们的反帝反封建意识有一定激发作用。与此同时,黄埔军校还开设部分历史课程,以强化学生政治。如《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各国革命史略》《中国国民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等系列历史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让学生明白:帝国主义武装侵略和中国闭关锁国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局面。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革命教育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将马克思主义列入正课,在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黄埔军校开设的《世界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等课程都贯彻了马克思主义观,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社会进化史》《苏俄研究》等课程直接为学生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革命理论。当时周恩来也为学生授课,此外还邀请毛泽东、邓中夏等中共党员干部为学生演讲马克思主义理论。
加强新三民主义教育。孙中山提出“革命军是为三民主义去奋斗的”。孙中山强调要以新三民主义教育军队,就是要把革命精神灌注到军队中去。他认为革命军人应该具有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从主义而生”。有了主义“才有革命目标,有了革命目标,才发生奋斗精神”。革命官兵要关心国家,民族大事,要树立起革命观念能为三民主义去奋斗,能为三民主义去牺牲。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和革命军中进行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行新三民主义的教育。其目的是要使学员和士兵经过政治训练后懂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人民的压迫,工人与农民所受的痛苦以及解除痛苦的道路,从而明确革命军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去履行“救国救民的责任”。
政治实践彰显黄埔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时期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运用多种手段方式开展政治教育,在革命支部设立和报刊创办中积极发挥学生革命主动性。
建立特别支部开展革命活动。1924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秘密成立了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领导。校党部下设分部、小组,定期召集会议。蒋介石先后任军校第一、二届党部执行委员,连续三届监察委员”。周恩来同志负责指导特别支部的工作。黄埔特别支部在学员中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入党,壮大了党的队伍。后来,中共黄埔特别支部还组织成立了“火星社”,火星社不断宣传进步思想、开展政治工作,对黄埔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较大。
创办联合报刊抒发革命思想。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团体,创办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中国军人》等报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有效团结了军人、提高了青年军人的思想觉悟。《中国军人》的宗旨是:鼓吹革命军人,团结革命军人,唤醒全国军人,促进全国军人的觉醒。1924至1927年,黄埔军校出版报刊十余种,部分刊物的发行量高达五万。通过创办报刊,提高学生政治觉悟。
创建学生团体吸纳革命成员。1924年底,火星社正式成立。次年,其通过发动自身力量在中共黄埔特别支部改选中取胜,虽存在时间不长,但火星社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时期开展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扩大党的影响、吸收党的新成员方面都有突出贡献。1925年应运而生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也通过报刊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鼓励青年加入革命团体中积极参与革命实践,其影响重大,除吸引2000多社会人士入会外,还将自身革命的活动范围从黄埔军校自身范围扩展到在粤陆军与滇桂湘等地的军官学校。
在战场的洗礼中锻造黄埔精神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黄埔军校:“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黄埔军校开展政治教育,锻造了军校学员的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培养了众多军事政治人才。在两次东征、北伐战争等战斗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黄埔师生锻造的黄埔精神,印证了其政治教育的成功。
大革命时期,广东革命政府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在1925年两次东征。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组成的校军教导团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是东征的主力军。1925年2月,黄埔军校学生第一次参加东征。黄埔官兵人人奋战,大显军威,大喊口号:“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每天高唱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最终,黄埔官兵成功收复广州。
在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充分诠释了黄埔精神。1924年11月,周恩来在取得孙中山同意后,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部分党团员担任骨干,如叶挺、周士第,组建了叶挺独立团。独立团初步组建时,思想及作风存在着旧军队的习气,思想相对混乱。独立团党支部出台了政治教育提纲,强调独立团的性质是革命军,是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战斗,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军队。1926年5月,该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屡建战功,荣获“铁军”的称号。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之所以影响深远,国民革命之所以成效显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时期政治教育的成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不仅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诠释黄埔精神,还在战场的“血与火”中锻造黄埔精神。
(作者:欧阳湘 朱华强;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