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乾吾:淬火锻造 铁军魂(2)
辛亥革命网 2016-05-03 09:04 来源:《铁军》 作者:邓先海 查看:
9月中旬,廖乾吾代理第四军政治部主任。攻克武昌前夕,廖乾吾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攻城的各项准备中。10月8日夜,他派军政治部宣传队数人爬墙进入城内,张贴布告、标语,散发传单,动员敌军献城投降,并安抚城内民众。9日夜,他又和陈可钰分别发出《第四军政治部通告》《攻城司令部通告》。10日凌晨2时许,陈可钰、廖乾吾督率第四军,会同第八军发起攻城战斗,仅六个小时就克复了武昌城。
第四军,尤其是第十二师和叶挺独立团在军事上取得骄人的战绩,除了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外,也与廖乾吾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才能密不可分。1926年9月27日的上海《民国日报》曾报道说:“十二师自出师北伐以来,师政治部对官兵完全纪律化、革命化,只知为主义牺牲,为民众牺牲,不但不怕死,且不知死。”包惠僧在一次谈话中问及张发奎战中政治工作时,张十分亢奋地说:“很奇怪!一个老头子,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他的生活和动作一切都不老了。廖主任被称为我们全师的母亲,他的一切同一个青年人一样。他在部队中从我一直到士兵都处理得很好,他对于联系军民、调动上下的办法多,作用大。他特别注意士兵的疾苦,我们一路行军与作战,我们的官兵没有一个掉队的,士兵也没有开小差的。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武昌光复后,廖乾吾被任命为第四军政治部主任。他在主持四军政治部工作期间,对军内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和党部进行了三次整顿,较大程度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融洽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官兵们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信心。
1927年1月15日,廖乾吾在武昌洪山召集举行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为张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的卓越战功,旅居在武汉的部分广东人士选取“铁军”二字,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个“铁军盾”,敲锣打鼓送给四军。那块盾高一米,宽半米,堪称巨盾。它的正面居中嵌着“铁军”两个隶书大字;上款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体同志伟鉴”,下款是“民国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汉粤侨联谊社同人敬赠”;背面刻有颂诗一首:
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绩,威震遐迩。
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
冲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
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忆万年。
市民们排着长队,敲锣打鼓送往会场。陈可钰、廖乾吾在喧天的锣鼓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接受了这件满载着深情厚意的赠礼。从此,“铁军”的威名传遍了天南海北。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蒋介石反共的狰狞面目逐渐显露,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举行会议,部署将军队中的党员干部集中到南昌、九江一带,以期发动武装起义。已四十挂零的廖乾吾谢绝了周恩来的照顾,执意要参加军事行动。
8月1日凌晨2时,两万多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廖乾吾协同叶挺指挥的第二十四师投入了战斗。起义成功后,他被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任命为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9月初,廖乾吾与第二十军第三师师长周逸群介绍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0月初,南昌起义部队在退至广东潮汕地区时,因遭国民党的重兵围攻而失败。在彭湃的安排下,廖乾吾与贺龙、刘伯承、林伯渠、吴玉章等人在神泉港乘上一条渔船,漂流到香港。后又由香港转道上海,回到中共中央机关。
悲壮牺牲 一代英名留青史
1929年,中共中央派廖乾吾到中共湖北省委从事地下工作。次年在省委军委中负责对敌军的兵运工作。不久因被叛徒出卖被捕,作为共产党的“要犯”羁押入狱。时任国民党省主席的何键,对这位赫赫有名的“铁军”政治部主任的政治身份和政治态度非常清楚,但他仍心存侥幸,企图从廖乾吾的嘴中掏出一些中共高层领导的机密,于是数次主持审讯。然而,任凭敌人软硬兼施,威胁利诱,廖乾吾横眉冷对,沉着坦然,绝不谈及党和军队的任何秘密。
1930年9月3日,在朱德、毛泽东率红军二次围攻长沙的前夕,何键唯恐有变,遂下令在夜间将廖乾吾秘密杀害于长沙郊区。烈士卒年44岁。他没有留下遗物,也没有留下遗言。以致多少年后,人们还在打听他的下落……
北伐名将廖乾吾虽然倒下了,但他虽死犹荣!由他亲手打造的铁军精神在其后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发展壮大。南昌、秋收、广州起义的骨干力量基本来自“铁军”。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后创建的第一支红军之所以命名为红四军,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将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其意均是为了继承北伐铁军的光荣传统。
壮哉,铁军!伟哉,廖乾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