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后裔 > 后裔介绍 >

顾维钧女儿:顾菊珍

  不无寂寥的童年生活

  1999年1月29日,是著名外交家顾维钧诞辰111周年纪念日。

  顾维钧生平事迹陈列馆在这一天,在他的家乡嘉定法华塔院隆重开幕,顾氏家族的后代纷纷从世界各地赶来。其中,顾维钧的女儿顾菊珍女士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这位在联合国工作了32年的资深官员,在儿女的陪伴下再次踏上故土,为父亲的事迹陈列馆,也是国内第一个民国外交官的陈列馆揭幕。她在陈列馆的纪念册上深情地写道:“这个陈列丰富美丽,非但纪念了父亲五十多年的外交生涯,而且给后代留下一段中国的外交史,记载了我国由半殖民地的时代到今天,已是一个富裕的独立自主的大国。我代表我们家属向祖国和有关单位表示感谢。”

  一个记者走过来采访她:“作为女儿,您觉得顾老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顾菊珍酷似其父,头脑一向反应灵敏,各种场合对答如流,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她却沉吟了片刻,没有作正面回答:“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话题,因为父亲是一个中国背景的外交官,他的目标是事业,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听者有些纳闷,很难想象,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印象居然主要是在工作!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人们对于半殖民地时代外交高官肩头的负荷和工作频率太缺乏了解,仅用“工作繁忙”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顾菊珍在退休之前很少有机会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她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甚至很少见到父母亲--说来很不幸,她的生母在她出生不到一岁就病逝了,名人的家庭总是充满变数。

  顾菊珍的生母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女儿唐宝玥,天生丽质,新派青年,1913年与顾维钧在上海结婚。1915年8月顾维钧出任中国驻墨西哥公使,10月又改派驻美国兼古巴公使,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外交生涯,这一年,顾菊珍的哥哥顾德昌在华盛顿出生。1918年顾菊珍也来到人间,可惜她出生不久母亲就病故了,年仅29岁。这一年顾家尽出大事——女儿出生,夫人过世,顾维钧出席着名的巴黎和会--在会上代表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声名鹊起,从此成为国际外交界一颗举世瞩目的新星。

  巴黎和会之后的顾维钧公务愈发繁忙,肩负的使命越来越重,任中国出席国联全权代表,进而又出任驻英国公使、修改国联盟约委员会委员、国联理事会主席、出席华盛顿会议第二全权代表……他根本无法照看两个年幼的、失去母亲的孩子,就把他们送回国内,在他们的外婆家生活。所以顾菊珍小时候是在天津生活的,在天津读到中西女中初中二年级,读初三时到了上海,仍读中西女中,在上海中西女中高中毕业后留学英国,1940年于英国伦敦大学化学系毕业。

  在顾菊珍两岁的时候(1920年),其父在驻英国公使任上,娶印尼华侨巨商、有“糖王”之誉的黄仲涵之女黄蕙兰为妻。1922年4月父亲回国述职时,顾菊珍才第一次见到这位漂亮的继母。然而父亲仍是天南海北地忙,先后出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兼关税委员会主任,还代理过国务总理,这期间,因罢免英籍总税务司安格联,再次令中外刮目相看。

  继母黄蕙兰以前一直在国外生活,西化的程度很高,涉外交际活动非常多,与孩子们也很少相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只是在每天早上孩子们打扮整齐、欢欢喜喜的时候看见他们,还有晚上我偶尔在家的时候。”顾菊珍在读中学以前与这位继母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是一座位于铁狮子胡同的豪门深院,据说以前是陈圆圆的老宅院,是黄蕙兰花巨资购下的,有二百多间房间。房多人少,院子空旷,就更显得距离父母遥远。几年后冯玉祥发动北京兵变,兵荒马乱中这个大宅门遭劫,她们只好避往天津。

  顾菊珍童年时代的寂寞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她养成了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和坚韧执着的特性。她在学校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出类拔萃。然而关于父爱,一直到了半个多世纪后的1984年,她才意外地有了感觉。

  那一年她来到北京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阅读父亲当年留在国内的一批笔记——那是装在七十多个信封里的个人资料,是他父亲晚年一直在设法寻找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北京中国银行的老保险箱中,有一个登记为"顾维钧"的保险箱,几十年间没人动过。她得到父亲的首肯后前去交涉、开箱,撬开一看,果真是父亲的东西!这批资料有一部分就交给了近代史研究所。那天她小心地一包一包翻阅着,突然在一个信封里,惊讶地发现了她读小学时的一张成绩单,还有她和哥哥写给父亲的信!她被深深地感动了——父爱居然是这样深沉、凝重,以至于平时不易觉察到,一旦觉察时,已经多少岁月过去了。

  一不留神又“撞上”了豪门

  顾菊珍在英国伦敦大学毕业时,欧战已经爆发,而中国大地上早已是战火纷飞,这时她父亲正在驻法大使任上。按说,凭她的学识和父亲的影响,在国外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做事是不难的,但是她选择了回国,选择了投入中国的抗战。

  1940年,她辗转来到贵州贵阳,参加了设在那里的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的工作,在那里认识了上海交大毕业的热血青年钱家骐。

  说来凑巧,钱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官宦家族,浙江嘉善人。钱家骐的祖父钱明训是当年的津海关道,地方实力派,钱家骐小时候在北京生活。他祖父在同辈中是老大,还有一个四爷爷叫钱能训,更出名,曾任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务总理和内务总长,张恨水的小说《金粉世家》就是影射他家的生活。钱家骐的伯父钱泰是知名的外交官,曾任民国时期的比利时公使和驻法国大使,著有《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废除》一书。钱家骐的父亲是北洋交通部的技术干部,可惜去世得早,他的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大妹妹叫钱家成)来到上海,生活上靠伯父照应。钱家骐同辈中还有一个钱家驷,在银行界工作。钱泰的儿子钱家骙也是外交官,在联合国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