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孙中山和他的新加坡友人》展出侧记(2)
辛亥革命网 2016-02-22 09:03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廖薇 查看:
一张1905年底拍的合影记录了孙中山与他的新加坡友人们在晚晴园相会的情景。从照片看出,围绕孙中山的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人都十分年轻。当时,支持革命是存在生命危险的,这三位年轻富商却义无反顾,出钱出力,甚至不惜赔本贴钱,像张永福,因倾心尽力于革命而荒废本业,几乎破产。革命成功后,他们又相继回到祖籍地继续服务。
◆一百年来,南洋华侨对中国革命贡献不断
如今,张永福撰写的《南洋与创立民国》,陈楚楠的 《晚晴园与中国革命史略》、林义顺的《星洲同盟会录》都为我们了解当年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本次展览的185件历史图片和实物复制品,也使得我们对“星洲三杰”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及当地革命志士对孙中山的巨大支持有了更多感性认识。
张永福将本作为母亲颐养天年之用的别墅“晚晴园”捐了出来,作为同盟会南洋支部,并担任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副会长。从1905年开始,孙中山曾先后9次前往新加坡,其中4次都下榻于晚晴园,在辛亥革命成功前的10次起义中,1907年5月的潮州黄冈之役、1907年12月的广州西镇南关之役和1908年4月的云南河口之役都是在晚晴园内筹划。
为“开发民智”,他们自资办报。《图南日报》亏损倒闭后,又办起 《中兴日报》、同德书报社、粤剧团等宣传媒介,并派出专人为孙中山的演讲做翻译。
他们承担孙中山在新加坡的一切开销,为革命筹集经费,也为起义人士提供避难之地,如营救与安置河口起义失败后流亡新加坡的革命军人。
陈丁辉说,过去,在海外的华人移民往往被当地社会边缘化,同时又被视为天朝弃民,得不到中国政府的保护。但海外民族主义因革命志士唤醒后,海外华侨对中国的印象不再只停留在家和乡的概念,而有了完整的现代国家的概念。
在这一百年来,新加坡始终和中国政治关系密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加坡的华侨也以实际行动参与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像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的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中就有不少来自新加坡的华侨。
今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加强海内外孙中山纪念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次展览走进了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陈丁辉博士看来,这也象征着一种团聚。因为孙中山,晚晴园成为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的桥梁,他衷心希望,两地的孙中山纪念馆能延续这份情谊,开展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