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辛亥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网 2011-07-11 00:00 来源:南方网 作者:王莹 查看:
当下如何重新审视百年前拉开了中国变革大序幕的辛亥革命?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昨日做客中国农业银行·南都公众论坛时,以“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为主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读,他认为,辛亥革命的本质是反对满清统治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反满清革命
杨奎松指出,传统的说法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他强调,辛亥革命的本质是一次反满革命,并未承担起所谓民主革命这样的使命。
在他看来,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尚缺少社会阶层的基础。“辛亥革命对民主思想作出呼应的只是少数精英阶层,大多数的社会人员并不了解。”分析其原因,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在晚清之前,教育本身很落后。此外,中国当时的文字语言还是文言文,白话只能在口头上进行交流,因此新思潮没有办法扩大影响。
在杨奎松看来,辛亥革命时期,整个中国当时的社会处在启蒙的过程中。“如果说生产力、生产关系不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本身就不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变动和改造,社会新的群体就不会浮现出来。没有新群体,这个群体和政府、和权势之间没有纽带的关系,它不能从社会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一个社会运动对政府的抗议也很难出现。”
实际上,由于当时社会种种问题,国人最终把矛头指向了统治者清政府,反对满清统治思潮普及化,在海外变成了公开的运动。
贵族和立宪派难以妥协
现场有听众在提问中表示,在清末民初,当时的士绅阶层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主观念,如果满清贵族能够适当地放权,与立宪派达成妥协,中国是否可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是否能够避免后来遭受的战乱和挫折?
对此,杨奎松并不认同,“从历史的角度看,很多的因素已经摆在那里,没有这种假设。包括那些满清的统治者,你想让他放权,他其实放不了。”
此外,当时晚清改革时,很多都是旧派思想的人,本身并不具备民主思想,虽然改革必须做利益的退让,但这样一种民主的退让是有限度的,一旦这个限度超过了,一定会走另外一条路。为此,杨奎松认为,包括辛亥革命在内以及后续的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