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人《辛亥风云与广东饮食文化》讲座侧记(2)

辛亥革命网 2012-03-2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卓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12年3月18日下午,广东康梁研究会会长,省社科院近代史研究专家赵立人《辛亥风云与广东饮食文化》讲座如期在广州“东方文德”——万木草

赵立人正在向广州市民作《辛亥风云与广东饮食文化》的主题演讲

  赵立人说,粤剧和粤菜都是中国的国萃,但很少人知道两者其实跟辛亥革命都有着不解的渊源。辛亥革命之前,粤剧其实是用桂林白话演唱的,后来为了革命宣传的需要才改用广府白话,并因此而推动了粤剧向贫民阶层的普及。

  广州现在鳞次节比的酒楼、酒家,其实清末仍未出现,当时叫“茶馆”,只供应干式糕点,红白喜事摆酒宴一般亦以满汉全席108道菜为蓝本,而且只有清朝的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并借筵席这一平台收礼敛财,极尽奢华。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胡汉民督粤,奢靡之风一扫而光。当时,包括粤系党政高层陈炯明、廖仲恺、朱执信等人都是非常廉洁之人,晚清不良风气不久便得到扼制。这种简朴之风反映在饮食上,很快便形成了“八大八小”的食谱,包括“四热四荤”,现在翻看1912——1913年间的菜谱可以发现,当年的菜色跟今天的粤菜款式其实已非常接近。至此,“粤菜”终于真正成型,并不断推陈出新。满汉全席的经典菜色“鱼翅”亦趋于平民化——正可谓“旧时黄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民国肇始,酒楼酒家开始随处可见,并形成了以广州南园、北园、大三元、西园(孔家)四大名园为代表的高档粤菜酒楼。饮茶之风日益兴盛,并逐渐形成了干湿系列的粤菜茶点品种。如:叉烧包、豆沙包、腊肠卷、瘦肉包等系列。

  处在中西文化、南北文化,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津梁的广东,在辛亥革命这场历史巨变中,再次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渊公文化”中“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精神特质在广东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得到了淋漓尽至的发挥……

  人物链接:

  赵立人,男,1947年生,广东新会人。1979年至1982年就读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7年在广州对外贸易学院经济系任教。1987年后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96年聘任为研究员(教授)。现兼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康梁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中国对外贸易史及澳门史。对广东历史人物和掌故尤为熟悉。专著有《康有为》。参加编撰的专著、工具书中,已出版的有:《广东百科全书》、《粤澳关系史》、《澳门历史新说》、《广东省志.人物传》、《广东通史》。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学术性文章约200篇。

  附:赵立人在“深圳特区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何子渊:满门忠烈  光照前列》报道的点评:

  实业翘楚  革命世家

  清末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智未开,仁人志士,或投身革命,或创办实业,或振兴新式教育,虽侧重点各有不同,而救国之志则一。这些多方面的努力,虽在当时屡经挫折,未能计日程功,终究艰难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涓涓细流,终成大江大河。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在世界上举足轻重。追本溯源,我们必须感谢这些仁人志士。而集革命家、实业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奇才何子渊,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何子渊不仅为中华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还贡献了自己的兄弟子婿,他的家族不愧为革命世家。尽管在他去世之后,这个家族曾受到急风冷雨的吹打,然而历史终究是人民写的,在霾消雨霁、彩彻云衢的今天,何子渊及其家族诸贤的令名,将永为我们怀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