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22-03-12 09:55 来源:百度 作者:振宇6618 查看:

2022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纪念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7周年纪念日。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伟大的一生。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热爱祖国 献身祖国

  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7岁的时候,他前往香港学医。孙中山是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首届第一名毕业的优秀学生,又是取得西医行业执照的第一个中国人,医术高明,在澳门、广州行医,被上流社会争相延请。但在他看来,国家民族的命运比个人的什么都重要。行医期间,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从事“入世救国”的政治活动。最终,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人”职业,毅然以“医国”为己任。

  青年时代,孙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为推进民主革命四处奔走、大声疾呼。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天下为公 心系民众

  1911年12月2日,东南重镇南京光复。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同年4月1日辞职。在履行大总统职权的3个月里,他时刻践行三民主义,把“民族、民生、民权”作为履职的原则和内容。无论是新政策的制定执行,还是自身行为,都以民为本,身体力行。其言其行,万民敬仰。执政风格与亲民风范,堪为后世从政者楷模。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领导制定了一系列的铲除封建恶俗的政策法令,推行男子剪发辫、妇女禁缠足;推行服饰改革,设计出新式的中国服——“中山装”;禁刑讯,改称呼,废跪拜,重人权……他曾说“我实在是全国人民的公仆”,并且说到做到,身体力行,时时事事体现出平民总统的伟人风范。他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追求真理 与时俱进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仍然坚持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依然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奋斗。但是,他苦苦追求的理想信念一直没有实现。接着出现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孙中山努力发动的护法运动一再失败,连他一手培养起来的陈炯明在羽翼日益丰满后也背叛了他。孙中山陷于巨大的苦闷中。

  五四运动后,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步思想界得到迅速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孙中山受到了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看到了新的力量和希望,决心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在政治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标志着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转变。国共合作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就是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孙中山先生希望“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

  孙中山先生在从事紧张的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一直思考着建设中国的问题。1917年到1919年,他写出《建国方略》一书,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其中提出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和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等等。孙中山先生擘画的这个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的确,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孙中山先生的这些宏大构想是难以实现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孙中山先生当年描绘的这个蓝图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建设的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