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河南》出版茶话会暨孙庄翰林文化研讨会郑州举办
辛亥革命网 2014-10-21 08:52 来源:央广网河南分网 作者:尚伟华 崔庆庆 查看:
一场秋雨一场寒。10月19日下午,恰逢一场秋雨,寒意袭人,但在位于郑东新区的正商书香华府会议室里,却是暖意融融,这里正在举办“图书《孙中山与河南》出版茶话会暨孙庄翰林文化研讨会,在场人员讨论热烈,现场气氛活跃,使得室外的寒意消失殆尽。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民革郑大支部主办,正商书香华府承办,荥阳孙氏文化研究会协办。
荥阳历史悠久,曾是孙姓望族,孙庄孙树之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而孙中山祖籍也在河南。
研讨会现场
孙庄原属荥阳,现归郑州市中原区。史料记载,孙庄十七世先祖孙树之带领子孙,自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十余年间,创造了孙庄(旧称灵椿冈)乃至孙氏自晋迁荥以来,最辉煌的业绩。以“父子双翰林、一门三进士、四拔贡”享誉四方,名扬乡里。孙树之幼时家贫,靠兄长卖豆腐供他读书。孙树之深知兄长劳苦不易,勤学发奋,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获拔贡衔,在山东禹城、菏泽县任县知事。孙树之长子孙钦昂,于道光己酉年(1849年)获拔贡,又于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编修,后多年在福建做官,官居二品。他的事迹在福建厦门地方志、荥阳地方志均有记载。孙树之四子孙钦晃因发奋学习,亦中进士,同治六年(1867年)任刑部主事。孙钦昂之子孙综源,光绪十一年(1885年)进士及第,被钦点翰林。因其父是翰林,为区别父子翰林,人们故将孙钦昂称之为“老翰林”,孙综源称之为“少翰林”,誉为“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故称孙氏“一门三进士”。
据孙钦昂直系后人介绍,高祖孙钦昂居住的房子虽不知何时建,但大修在1883年,那时,孙家已经成了村里的大旺族,该村之后就叫孙庄了。岁月嬗递,历史变迁,再加上后来文革浩劫破四旧,孙庄村保留下来的只有《孙府君家传》碑和《孙氏宗祠记》碑,其他文物要么被销毁要么不知去向何处。通过多方寻觅,找到《续荥阳县志》、《须水乡志》、《孙氏族谱》、《郑州大辞典》等资料,把这些碑碣抄写下来将其复制,才又增加一部分宝贵史料。幸运的是孙庄村附近的瓦屋孙《孙氏谱牒》保存完好,这又增加了孙氏家族的信息的可靠性。
与会人员合影
“万里他乡长为客,中原圣土望君归”,孙中山先生是“家”在中原。据考,孙中山先生家族是从河南迁到江西,再迁到福建,由福建再迁至广东。在不断辗转迁移过程中,厚重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在不断传播,进而涌现出了众多优秀杰出人才,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在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三民主义”等思想的体现上可见一斑。中山思想与中原传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
作为中山大学90年校庆献礼作品,图书《孙中山与河南》由民革郑州大学支部、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华南理工大学河南校友会、荥阳孙氏文化研究会联合编著,出版在即,相关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中山思想和孙庄翰林文化,旨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