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回溯孙中山的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网 2010-05-29 00:00 来源:网易 作者:马俊 查看:
昨天上午,“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文物文献展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开幕。孙中山本人一生“不置家产”,故居所在的洋房,是上世纪初由加拿大华侨集资买下,赠给孙中山先生的栖身之地。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前后居住了六年有余。此次展览以孙中山、宋庆龄夫妇的情感世界和家庭生活为切入点,挑选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文物中的精品和珍品展出,其中包括孙中山戴过的眼镜、宋庆龄使用过的手袋、印有“莫利爱路29号”的孙中山英文名片、孙中山亲笔题签赠送妻子宋庆龄的书籍等。透过这些日常物品,展览使观众对两位伟人的爱情故事和革命历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已是近百年前的历史事件。时至今日,纪念孙中山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已退休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民国历史专家刘学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世纪中国的三大变革是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而孙中山正是三大变革的开启者。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辛亥革命对今天的影响依然存在。
大陆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孙中山的纪念,并非仅仅基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考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启示作用。刘学照举例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建起的政府并未达到理想状况,他要进一步改造国家、改组国民党,这需要相当的政治勇气;而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更是明确指出,在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贫富不均的问题,“共富”始终是孙中山的一个根本主张。
多年来,学界对孙中山的研究从未中断,许多民国史专家一直致力于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现代解读。比如,在今天全球化的风云际会中,身份危机下的世界各地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而孙中山由最初“排满”的狭隘,最终发展到广博的民族主义思想,由此获得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阐释的可能。
近百年之后,今天的人们更容易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孙中山的精神遗产和历史意义。展品提供了一个畅想的载体,它们让我们想象,在近百年前的一对夫妇,奔走辗转为天下,着书不为稻粱谋。刘学照认为,孙中山毫无疑问是个伟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扫落了满清的皇冠,终结了中国的帝制政体,还因为他是中国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