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激荡海峡文思
辛亥革命网 2011-11-29 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刘曼军 查看:
在国务院台办的支持指导下,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旺报》、人民网、中国台湾网联合举办的“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征文活动,在完成了征集、评选工作后,近日又举行了热烈的颁奖仪式。一次征文活动,串联起海内外文友的热情,令人感奋。
“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征文活动,海内外互动、两岸联动、报网联动,合办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征集文章,共收到海内外来稿600多篇。许多文章文采、观点俱优,在报、网发表后被许多网站转载,反响热烈。大批优质的来稿,让编辑组的同仁们爱不释手,经过一层层的筛选,推荐给各报网公开发表的作品共100篇。从中又进行评选,最后由专家投票,产生了各个奖项,所以说,获奖凭的是实力。
纪念辛亥革命100年,是重温历史、迈向未来的一次契机,而辛亥革命又是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过的历史,开展纪念活动,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各主办单位非常重视这次征文。人民日报海外版把开篇文章发表在头版。随着纪念活动渐入高潮,3次用整版篇幅刊登征文。人民网、中国台湾网开辟了专题和板块,推出专门的征文作品展示页面。在纪念辛亥百年临近高潮期间,征文的这组文章以其来源广泛、风格多样、观点独特而成为亮点,有几十篇文章被推荐在网站的主页,有的引起网友跟帖热议。
参与征文的作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陆最多,台湾次之。年龄最大的已过九旬,最小的是高中生。他们之所以满怀热情参与征文,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观点、有情感要表达,反映了当前台湾问题在全球华人中仍有巨大的关注度。有的作者身世特殊,如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胡葆琳的父亲胡靖安先生,曾任大元帅府卫士、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孙中山曾两次给他题词。北京作者林泉,其父是林少英,民国初年与连战的祖父连雅堂,从日据下的台湾辗转来到北京,恢复中国籍,故事感人。这些作者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使一段段尘封的往事重新鲜活起来,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在一起了。
这些文章以具体事例说明辛亥百年与两岸关系的现实意义,讲述海峡两岸的故事和观点,反映两岸关系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传播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有的作者还走访遗址,访谈辛亥革命人物后代,行文情真意切,处处体现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对发展两岸关系的关心、关切。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不少投稿直抒己见,议论风生,其观点和提问引人思考。例如:革命为何发生在1911年?辛亥百年,我们最感念的是什么?两岸应怎样珍惜辛亥革命所象征的共同基础,气度恢宏地眺望将来?
这次征文还体现了可贵的融通精神。来自天涯海角的作者身份各异、观点不同,应征文章在历史观上有一定差异,这是正常的,但无论作者身居何处,属于哪一个政党,都高度认同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总是在求同存异,以至于求同化异。不少作者在用心寻找海峡两岸的共同点、交集点。我们纪念辛亥百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珍惜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这是十分可贵的。
纪念辛亥百年两岸征文活动,串连起来的不仅是历史,更以文会友,增进了情谊,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新闻媒体,具有海内外读者作者广泛、有一批熟悉台情(或了解大陆)的编辑记者的优势,我们愿继续努力,多做有利于两岸“文通”的事情,传播两岸信息,激荡海峡文思,在两岸之间、在全球华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了解的心桥。
(本文节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曼军在征文颁奖仪式上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