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史讲坛揭秘汉口崛起:汉水截弯取直催生“楚中第一繁盛处”
辛亥革命网 2025-11-10 10:23 来源:书香武汉 作者:叶飞艳 查看:

“武汉三镇鼎立,汉口后来居上,清代成为国内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11月7日,武汉文史讲坛第23期讲座在武汉中心书城二楼全民阅读大讲堂开讲,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笃勤以“汉口镇崛起”为主题,揭秘其“后来居上”的历史密码。此次活动由武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江岸区政协、江汉区政协协办,吸引了大批文史爱好者参与。

汉口的名称由来
“汉口的名称,原义指汉水入长江口,自南北朝以后屡有提及。作为城镇,汉口较武昌、汉阳出现晚得多。明朝初期的汉口还只是一荒滩芦洲,人迹罕至,到了天顺年间始有民人筑基盖屋。”张笃勤表示,汉口兴起的关键源自明朝成化(1465——1487年)初年汉水河道“截弯取直”——汉水下游主河道于汉阳排沙口以下、郭师口(今郭茨口)以上直冲东下,将原在汉口地区蜿蜒流淌四十里的汉江“截弯取直”,于是汉口两岸成为泊船避风良港,码头渡口初具规模。此后,汉口镇巡检司的设立、漕粮交兑点与淮盐行销总口岸设在汉口等,促进了汉口的一步步发展。明末清初,汉口步入繁荣时期,赢得“楚中第一繁盛处”的美誉,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
汉口的五次拓展

从空间演进来看,张笃勤指出,汉口镇的发展先后经历五次大的扩展,且均与水利、交通重大工程紧密相关。
第一次是崇祯八年(1635年)修筑的“袁公堤”,有效防御后湖水患,后演变为现在的长堤街,堤内水患得以解决,汉口镇面积扩大;
第二次是近代汉口开埠后,受轮船码头与外国租界沿江布局影响,中心街区从硚口、汉正街沿汉江扇面展开,逐步向江汉路以下带状延伸;
第三次为1864年汉口堡垣的修筑,这道长约十一华里的堡垣兼具防洪功能,内侧空间迅速实现城市化;
第四次是1903年至1906年京汉铁路的修建,抬高的路基成为天然防洪屏障,沿线循礼门、大智门等四座车站周边兴起建设区,推动街市向西北扩展,至辛亥革命前,汉口城区规模已比肩武昌,远超汉阳;
第五次是1906年张公堤的修筑,堤内涸出大片土地,使汉口城市空间向西、向北大幅扩充,至今汉口主城区仍在张公堤范围内发展。这五次扩展清晰勾勒出汉口从传统市镇迈向近代都市的空间脉络。
汉口的商业繁荣

讲坛上,张笃勤引经据典,通过展示大量史料和历史图片,介绍了汉口镇商帮与会馆公所、大宗商品流通等内容,呈现了汉口繁盛的商业景象。汉口1861年开埠后,通过轮船运输和对外贸易,“梯航海外,交涉各国,”到清朝末年,形成中国内陆最大商贸中心、全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现代水陆交通枢纽,城市经济“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近代汉口由原来的华中农副产品交换中心华丽转身,成为世界知名的商贸港城,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汉口的崛起启示

“汉口的崛起,是武汉近代城市发展史的生动写照。”张笃勤总结出汉口崛起的三大历史启示:“审时度势 扬长避短”“与时俱进 自强不息”“兼容并蓄 海纳百川”。其一,武汉地处内陆,与沿海城市相比存在劣势,汉口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间接对外贸易和国内转口贸易,使武汉成为中国最大内陆港口;其二,在对外开放的新经济格局中,汉口与时俱进、发奋自强,城市经济和人口持续发展;其三,武汉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基因,为近代汉口开埠后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奠定了基础,使近代汉口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