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摸“文物家底”,无人机、北斗定位系统都用上了
辛亥革命网 2024-07-08 09:57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万建辉 查看:
去年11月开始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摸清武汉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可为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107国道边的南桥文保碑和石碑。 记者万建辉 摄
7月4日、5日,长江日报记者随江夏区博物馆(江夏区文物管理所)“四普”普查队,走进该区郑店街、山坡街乡村,探访7处古桥、古墓、铸铁遗址、烈士陵园、窑址、古城址调查现场,感受“四普”调查工作严谨、扎实推进,和对文物点发现与保护的细致入微。
用无人机和北斗定位系统获取新数据
7月4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驱车沿107国道南下,前往江夏区郑店街道黄质村黄质湾南部,从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步行下到田埂,穿过约200米的庄稼地,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溪流处,看到一座单孔古桥因势建筑在溪流两岸露出水面的岩石上,桥面用方块条石铺垫。身穿红马甲工作服的“四普”普查队员正在桥两头忙着测量、拍摄,做数据记录。此时正是午后,闷热难当,豆大汗珠从队员们额头滴下。
“江夏区‘四普’从6月中旬开始,首先在郑店街道试点,已调查15处遗产点位!”
现场带队调查的江夏区博物馆馆长程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江夏区水系发达,江夏区的古桥现在保存得好的有将近50多座,“三普”的时候全区有30多座古桥列入普查,眼前的这座古桥名为狮子桥,就是当时的其中之一。这次“四普”再次对狮子桥进行调查,测到的新数据将与“三普”时的数据进行比照、修正。
江夏区博物馆馆长程超介绍清代狮子桥。 记者万建辉 摄
程超带长江日报记者看了立在桥头的江夏区文物保护单位碑。碑上介绍狮子桥是清代的单孔青石桥,主体结构保存较好。桥长14.6米,两端还分别有10余米的石块路面铺垫。从桥的形制和石料材质判断,狮子桥建于清代晚期。程超特意带记者到桥的另一头看一块岩石,上有一长方形的凹槽。他介绍,以前这槽上立有一石狮,因此名为狮子桥,可惜石狮已不存在。
不一会,阵雨来袭,大雨滴噼里啪啦打到人脸上。雨中,穿红马甲的一名队员仍在操作无人机拍摄,他名叫黄小龙,来自湖北省厚土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作为江夏区博物馆聘请的第三方技术人员加入普查队。黄小龙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次“四普”,他们用了无人机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设备,拍摄有经纬度定位的照片,每个文物点至少拍摄8张照片,有反映文物点全景的照片,也有反映文物点细节的照片。
测量前先清除树枝杂草
减少植被破坏文物点
7月5日一早,长江日报记者再次驱车沿107国道南下,一直来到江夏区与咸宁市边界地带的山坡街。这里位于梁子湖的西南端,京港澳高速、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港线(G107)等多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从这里穿过。
上午9时,长江日报记者在山坡街光星村丁家咀湾偏北的市级文保单位丁家嘴墓地,与普查队碰面。说是墓地,看到的主要是武咸城际铁路铁丝网外的市级文保碑,且被树木杂草掩映。队员们一到,立即全体出动,戴上草帽,拿出砍刀、电锯,把文保碑周边的树枝灌木修剪干净,然后飞无人机从空中拍摄。
普查队员清理丁家嘴墓文保碑周边树枝杂草。 记者万建辉 摄
江夏区博物馆安全员余威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目前夏季普查,文物点附近植被生长茂盛,杂草丛生,调查中工作人员先要清理树木杂草,让文物点可拍可测,同时也减少植被对文物点的破坏。
丁家嘴墓地因兴建武咸城际铁路,于2009年4月底被发现,随即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夏区文物管理所抢救性发掘了两座墓葬,根据墓坑下层的青灰色膏泥填土,和出土的陶器、漆木器、玉器、竹简等100余件文物,推测是一处战国时期楚墓地,对研究武汉地区楚墓葬俗和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墓葬的一般规律,在已发掘墓葬的山坡中部,应该还有墓葬存在。”余威说,几年前外地来的盗墓者挖了三四米深的盗洞,被村民发现后报警,盗墓者被抓,被判刑6年。为防止盗墓,江夏区文管所和公安部门合作,在墓地装了多个监控摄像头,在村民家里装了监控设备,监控设备同时与公安部门联网。
普查队接着来到山坡街建国村新屋李湾东南方向的市级文保单位新屋李铸造遗址。这里是一处地势北高南低的谷地,北面是一座小型水库,水库堤坝下面是谷底稻田,两边是台地。
当天带队的江夏区博物馆专业人员胡艺从文保碑到书库堤坝,边走边介绍:新屋李铸造遗址是“三普”时发现的,经过试发掘,发现了一批范模陶片、圆柱形支垫、铁鼎、铁渣等遗存,还发现了宋代青白瓷片,由此推测是一处宋代铸铁作坊遗址。胡艺说,因遗址分布范围大,此次调查,重在用无人机拍摄遗址全貌,以便划定保护范围。
湖泗窑180个文物点
每个点都要单独描述
普查队员在勘查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纪念碑。 记者万建辉 摄
“除去划到东湖高新区的明楚王墓,江夏区目前有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一个是金口街的槐山矶驳岸,一个是湖泗窑址群,另一个就是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了!”
7月5日中午,连日阴雨后难得的蓝天白云天气,普查队来到山坡街道贺站社区粮管所一侧的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大家先走进2013年建成的烈士陵园展览馆,参观1926年贺胜桥战役的图文介绍,一尊当年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挺的塑像立在展厅内。
7月5日,胡艺在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展览馆展厅内介绍叶挺。 记者万建辉 摄
胡艺介绍,贺胜桥就在山坡街道境内,对面是咸宁汀泗桥。陵园内安葬着当年为攻克贺胜桥而阵亡的将士,1929年10月在此建成了烈士陵园。陵园已成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市民和单位人员来此举办纪念活动。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陵园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烈士墓、纪念亭、纪念碑等建筑。其中纪念碑四面均刻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字样,国家级文保单位碑立在一旁。
第三方公司的黄小龙现场飞起无人机拍摄。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无人机多角度拍摄烈士墓、纪念亭、纪念碑3个文物单体。按照“四普”要求,超过10平方米面积的单体文物点,像陵园的烈士墓,会打四个点,打点即测定经纬度坐标定位,以便确定文物本体范围、保护范围、周边建设控制范围。
江夏区博物馆原馆长刘治云全程组织了该区2009年到2012年的“三普”工作,熟悉情况。这次“四普”,他退而不休,也参与调查,指导年轻队员。刘治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次“四普”,省市政府部门年初开了几次电视电话会,要求今年底完成基础数据的调查、整理和上交。江夏区迅速组建普查专班,从5月中旬开始,已在做基础资料的搜集。
“6月中旬区里开了动员大会,‘四普’正式启动,从文物类型多样的郑店街道开始试点。普查结合街道文化站和第三方文物检测公司的力量,锻炼了队伍。接下来‘四普’普查队将分组,在纸坊街、安山街、湖泗街几个文物点密集的街道同时开展!”
刘治云说,“四普”的工作量远大于“三普”,要求也严格得多。如湖泗窑址群,分布在江夏7个乡镇街,窑址文物点有180多个,“三普”时湖泗窑文物点是打包概括描述,这次按“四普”的要求,将会对湖泗窑每个文物点单独描述,普查内容会细化,每个点都要查清楚,完成相应的数据搜集,包括测量、拍摄和文字资料。
岳飞屯兵的五谷城遗址
普查团队傍晚抵达
岳飞曾屯兵的五谷城遗址,普查队负责人胡艺介绍该遗址早在1992年已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记者万建辉 摄
经过短暂休息,7月5日下午,普查队来到山坡街贺站社区大屋饶湾一片农田的边缘,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三孔石桥,它便是大屋饶三眼桥。该桥因洪水冲刷受损,村民上报,区文管所来调查,认定为清代古桥后进行了维修。眼前这座三眼桥特色鲜明,桥墩两边是尖头,可大为减轻洪水来袭时的冲击力。
普查队员在测量大屋饶三眼桥桥身。 记者万建辉 摄
队员们抵达后协力铲除桥两头杂草。烈日下,安全员余威拿出油漆笔,蹲下给文保碑上的刻字涂上红色油漆,一笔一笔描摹足有半个小时。团队负责人胡艺和第三方公司另一位员工拉起皮尺,对桥身进行测量。黄小龙飞起无人机,对古桥多角度拍照。
第三方公司黄小龙起飞无人机拍摄新屋李铸造遗址。 记者万建辉 摄
离大屋饶三眼桥约一里距离的元代南桥,在107国道边上,国道旁立有省级文保单位碑,紧邻有横卧地面的“江夏南硚大屋饶”大石碑。南桥一眼看上去就比别处古桥宽大,它是江夏区历史最久、有明确纪年、单孔跨度最大的古桥,在古驿道上。胡艺介绍,南桥拱圈底面中部刻有“至正九年己丑春江夏南桥—力鼎”一行字,可惜因涨水淹没,这次看不到。也就是说,该桥建于1349年,距今近七百年。后世多次修缮,桥拱主体部分保持着原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普查队员余威在给大屋饶三眼桥文保碑涂红漆。 记者万建辉 摄
傍晚,普查队驱车前往江夏乌龙泉街道土地堂社区民主村下屋董湾的五谷城遗址,在林间公路边看到1992年立的省级文保单位碑。因岳飞在此屯兵,五谷城遗址又称“武穆城”。遗址发现泥质灰陶板瓦、筒瓦残片,其夯土筑城时间可追溯至汉代。如今,组成“武穆城”的大城、东小城、西小城都淹没在密林灌木中,好在《江夏县志》《沙湖志》《黄公乡记》等文献对它均有记载。
“南桥、五谷城遗址、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等文物点反映出武汉历史文化资源何其丰厚!武汉是长江文明重要节点,荆楚文化重要发祥地,近代中国工商文教重要发展地,近代中国革命重要发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桥隔107国道对面相望的湖泗瓷窑址群(南桥垴窑址)国家级文保碑。 记者万建辉 摄
负责武汉“四普”工作推进的市文旅局文保处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07年到2011年,武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总量1147处,公布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5处。
目前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今年2月8日成立武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3月底召开动员部署会,4月初印发“四普”实施方案。全市16个区共已组建19支普查队伍,正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四普”,启动实地调查工作。
这位负责人说,此次“四普”,武汉市利用“三普”和近年来各类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将准确查清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建立“四普”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目前市文旅局文保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四普”工作专班,成立两支普查督导队伍,督导各区“四普”工作,并提供普查工作中的专业支撑。同时开展市级“四普”实地调查业务培训,提升普查队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组建由13所高校学生组成的“四普”青年志愿队,为各区“四普”工作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查中如何登录文化景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将其列入‘其他类’,具体指‘为人类行为与自然的结合体,拥有明确的物质实体,为某一区域或群体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提供特殊见证的文化景观’。以此标准,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文化景观,也可能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而进入‘四普’普查对象!”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