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冼基中医街
辛亥革命网 2017-03-21 09:02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邓睆 刘玉倩 查看:
广州,是一个中医传统深厚的地方。你看,街头星罗棋布的凉茶店,师奶们煲汤时各种搭配使用的中药材,人们聊天时不时抛出的“祛湿”、“补气”等说法,都显示出这个城市不一样的气质。不过,要追溯老广州的中医传统,不得不提这条隐匿在西关闹市深处的“中医街”——冼基中医街。
一个多世纪以前,在这条麻石路铺就的小街里,“国父”孙中山留下他步履匆匆的足迹。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街从曾经的辉煌逐渐归于宁静,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听到那一段段令人回味的往事。
【名称由来】
冼基为什么叫冼基?
写有“安居”二字的石门是冼基东和冼基西的分界点
每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那么,冼基为什么要叫冼基呢?
根据《广州西关风华》书中记载,冼基原来是岭南冼氏在广州聚居的地方之一,仅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布政司参政冼懋章一族人就至少有两三百人在此地聚居。
而“基”字则是与地貌有关。“基”、“围”等地名,说明此地过去是耕地围垦,如罗冲围、沙基、冼基等。广州城区的不少土地都是珠江下游河段泥沙长期沉积而形成。珠江北岸不断向南推移,6世纪时珠江北岸还在几天的上下九一带,至14世纪下半叶已移至今天的冼基一带。
冼基此处原是当时珠江北岸的堤围。当时堤围附近有冼姓聚居的村落,内有参政懋章公故居,冼基之名也因此而来。
【居民变迁】
住户为何鲜有冼姓?
既然是冼氏家族的聚居地,那么为什么如今居住在冼基社区的居民却大多不姓冼呢?
记者在《广州地方名志中》找到了一段源自《雀南冼氏宗谱》的记载:
清初,耿、尚二王督师南下。广州城陷,居民多匿六脉渠以避杀戮。时参政公逝世多年,其子孙仍居旧第,仓猝闻变,随众奔避渠间,值大雨倾盘,渠水暴涨,溺死者无算,参政公子孙仅一人逃出,生还大罗故乡。亦云惨矣。
原来,冼基内居住的冼氏曾经经历一场大浩劫,险遭灭族,冼懋章一族仅得一人逃出,十分悲惨。
孙中山曾在冼基开设药局
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清代外贸特许区域十三行,和民国时的西堤、上下九商业旺地,冼基地区在清代和民国期间成为了中医聚集的“中医街”。
根据1932年出版的《广州指南》记载,当时在冼基开设医馆的有谢培初、刘赤选、罗子怡、刘则周、佘藻芬等20多家。
1893年东西药局开张了
1893年春,在澳门开办中西医局的孙中山回到广州,在冼基开设了东西药局。孙中山邀请陈少白帮助料理东西药局,并邀请当时的名医尹文楷加盟,号称“杏林双帜”。孙中山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遇有急症,不论贫富,随叫随诊。
根据陈新华在《孙中山在冼基东西药局行医》中的记载,孙中山每天在局应诊,上午10时至12时为赠医时间,下午则出诊,诊金随意。若遇难产、服毒急症,无论贫富,一有邀请,他马上赶到。广州的官绅和老百姓,没有不知道孙逸仙医师大名的。
麻石版铺砌成的小街
凭借着医生的身份,孙中山“出入衙署,一无阻碍”,与广东官员和乡绅多有来往,结交了社会各界人士,再加上医术的威望,为他日后的革命运动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冼基东西药局因此也成为了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据点之一。
2012年出版的《荔湾老街》中提到,革命党人在孙中山的召唤下,不时集结于东西药局。据《西关风华》一书记载,孙中山经常与郑士良、陆皓东、尤列、陈少白、周昭岳、魏友琴、程耀宸、程奎光等人在广雅书局的南园抗风轩讨论时局,并准备筹建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因奔走革命无暇顾及医务,于是结束了东西药局的业务,到檀香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药局遗址在哪?说不清
东西药局遗址现在何处?记者来到冼基社区寻访,但是街坊们也说不清楚。
现有史料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冼基东33号、33号之1、2、3四栋楼房处;二是在冼基西15号附近。
《荔湾老街》一书记载了居住在这两处争议地址的街坊的采访记录,采访时间是2010年。书中记载道,住在冼基东33号的陈叔说:“我记得附近的老街坊说过孙中山先生当年曾在广州开设‘东西药局’,而药局的旧址据说就是冼基东33号,也就是我现在居住的地方了。但这个事在似乎学术界尚有争议……”
而住在冼基西15-1号的刘伯则对医生街印象深刻:“梁培基、罗子仪、谢培初、梁惠琼、卢耀民等当年都在冼基设有医务所,可以说冼基当时是名医聚集之地。”
昔日热闹中医街 如今岁月静好
今天的冼基路,就如同很多荔湾老西关的街道一样,有点历史却又很普通。
这条东连康王南路,西连十八甫南路的小巷,仍然保留着最传统的麻石路,有的人家依旧保持着大木门、趟栊门、门脚等传统西关大屋的结构,社区内随处可见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挂牌。
拐进“冼基社区”,浮躁的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走在巷子里,虽然不时能闻到街坊家中熬制中药的味道,但却再难寻到当年中医街的踪迹。
来来往往的人们,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知晓这条小巷的故事。只有那些依旧矗立在那里的民国老建筑,见证过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