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学:吹响进步号角

辛亥革命网 2011-08-29 00:00 来源:新安晚报 作者:强薇 吴碧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芜湖有着多所高等学府,每年的这个时候,五湖四海的学子都要陆续来校报到了。而在百年前,芜湖安徽公学也名噪一时,不仅吸引全国各地的
 

  芜湖有着多所高等学府,每年的这个时候,五湖四海的学子都要陆续来校报到了。而在百年前,芜湖安徽公学也名噪一时,不仅吸引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慕名而来,更是成了辛亥革命时期安徽革命思想的策源地。

     最初校址如今已难觅

     记者从芜湖市地方志中查到,名噪一时的安徽公学当年就在镜湖公园柳春园对面的米捐局巷内。由于芜湖米市一度非常繁荣,江苏和安徽的米捐局都设在了芜湖,米捐局巷也因此得名。

     不过,位于二街的米捐局巷早已在城市的建设中逐渐消失。安徽公学最初的校址,现在已经没人能准确地指出了。而公学更名后被迁往了芜湖东门,那里现在仍是一片校园。

     8月19日,记者来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东区时,学校大门口还挂了“安徽省芜湖农业学校”和“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专教学点”的牌子。门牌上的一道道裂纹,和已经掉漆的字迹,告诉我们这个校园的年代久远。走进校园,一排排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散落在校园各处,路边的梧桐树粗得一人都抱不过来。

     “最起码有半个多世纪了。”由于正值暑假,学校里十分安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学校里的老房子已经存在多年,其中部分现在还在使用。“以前经常修修补补的,但还没听说要拆迁。”

     革命志士心中的旗帜

     说起安徽公学的历史,安徽枞阳人李光炯的名字不得不提及。芜湖当地学者姚永森介绍,当年李光炯去了趟日本后,回国便致力于国内的教育。这个1897年的举人,在32岁那年和同乡远赴日本求学。“非教育不足以启迪民智,”回国后,李光炯锐意改革教育,借以培训青年,推进革命。

     1903年,李光炯和卢仲农在湖南长沙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第二年,旅湘公学迁至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那个时期安徽涌现出许多学校,诸如安庆尚志学堂、桐城的崇实学堂、合肥的城西学堂等等。这些学校均以水陆要冲、交通便利的芜湖为中心。扎根在当地的安徽公学便成为当时革命联络的中心。”姚永森介绍。

     文史专家、安徽大学教授沈寂先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安徽也颇有研究。“李光炯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植革命力量,所聘教员都是当时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留日学生,赵声、黄兴、张继等人都曾在该校教过课。”由于公学在安徽享有盛誉,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纷纷慕名而来,如此,它就成了当时革命志士心中的一面旗帜。

  国学大师刘文典后来写文章回忆说:难以分他们(教员)的伯仲,我那时候正是抱着“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思想,在学校里谈“排满”得最起劲,做国文那就不用说了,地理、历史、伦理的课卷上总硬要扯上几句排满革命的话……

  确立芜湖的中心地位

     1904年到1905年间,对芜湖来说无疑是个重要阶段。《安徽俗话报》、安徽公学等一批革命先行组织的创立,给当时的革命思想提供了碰撞的空间,也使芜湖成为了当时整个安徽革命舆论的中心。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安徽公学迅速与之接上关系。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民报》等文件和宣传品也由革命党人吴旸谷带到公学,不仅在师生中广为传播,而且由一些革命党人立即把这些文件传播到全省各地。

     省内的一些学堂,如安庆的“尚志”、桐城的“崇实”、寿县的“蒙养”、怀远的“养正”、合肥的“城西”,这些具有革命色彩的学堂,也都派人前来联系,与安徽公学结为友好革命联盟。

     芜湖当地学者姚永森说,安徽公学存在的近十年间,对整个安徽甚至全国的革命思想的启蒙和民智的开启,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1912年7月,芜湖光复后,安徽公学改名为甲种实业学堂。不久后,时任安徽省都督的柏文蔚决定,农蚕科组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商科成立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校址也从米捐局巷迁到了芜湖东门的教场街,也就是现在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